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课堂设问深入浅出,教学方能“浅入深出”
作者:f360121011001230133 来源:360121011001230133的博客 点击:7240次 评论:0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惊人的联动效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课堂提问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 笔者认为,课堂设问要深入浅出,课堂教学方能浅入深出。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老师要深入思考,以比较浅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课堂设问深入浅出是指教师备课时,能够深入思考上课内容,透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这些提问能够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知识层次结构,让这些问题既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又能够解决这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课堂教学浅入深出是指课堂上师生都觉得浅易而不是晦涩艰深,但老师能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养,获得有益的启示。

【精彩回放】(《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的第五个环节课堂实录)

(前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①导入新课②我所知道的茅以升③自主学习情况汇报④整体感知)

五、共同探究——根据写作目的选择说明方法

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已经知道,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作者主要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点的呢?

生: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

师:是的,中国的石拱桥很多,几乎到处都有,为什么课文中单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生1:因为这两座桥最著名。

生2:因为这两座桥最有特点。

生3:因为这两座桥最有代表性。

生4:因为这两座桥集中了中国石拱桥的几个特征。

师:在说明文中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考虑所举例子的代表性。代表性的标准之一,就是所举例子一定要具备被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那么赵州桥和卢沟桥是否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文中介绍这两座桥的文字。我们先请男同学集体朗读4、5两节,然后请女同学朗读6-8节,比一比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

生:(按照老师要求朗读4-8节。男生读4、5两节,女生读6-8节)

师: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

男生:男生好!(全班笑)

女生:女生好!(又笑)

师:男生声音洪亮,读出了赵州桥的“阳刚之美”,女同学声音柔润,读出了卢沟桥的“阴柔之美”,各有特色,读得都不错。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是否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呢?

生:是的。因为这两座桥都具有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

师:能从文中找出具体依据吗?

生:(回归文本,很快就从文中找出了相关句子,气氛热烈,活动充分,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认识。)

师:(总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因为这两座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师: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在介绍它们的时候顺序、内容也大体相同,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约吗?为什么作者要举两个例子呢?

生1: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同,一个侧重于形式优美,一个侧重于结构坚固,赵州桥坚固,卢沟桥优美。

生2:举一个例子太单调,举两个例子能充分说明“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生3:这两座桥反映了中国石拱桥建筑技术的进步,赵州桥大拱只有37.4米,而卢沟桥已经有266米多。

生4:两座桥都是很著名的。它们分别代表了独拱、联拱两种类型。

师:大家说得非常棒!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因此必须都介绍,说明才能全面、准确。说明文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被说明对象有几种类型,一般说来就应该相应地举出几个例子,这样才全面。选择两个例子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特点。

师:为什么作者先说赵州桥,后说卢沟桥?

生1:从修建年代看,赵州桥在前,卢沟桥在后。

生2:从石拱桥的样式看,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连拱石桥。

师:回答非常好!可见要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举例子也要注意恰当的顺序。

师:本文除了赵州桥、卢沟桥以外,作者还举了哪些石拱桥的例子?

生:还举了旅人桥、江东桥、长虹大桥、双曲拱桥等例子。

师:这些例子有没有一定的顺序?

生:有,它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举例的。

师:由此看来,举例要注意有一定的顺序。那么,这些例子能不能删去?

生:不能,因为旅人桥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江东桥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在起重吊装方面的创造,长虹大桥和双曲拱桥说明了我国解放后修建了不少石拱桥。

师:为什么这些桥的例子写得没有赵州桥、卢沟桥详细呢?

生:因为这些桥只能说明中国石拱桥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所以写得没有那两座桥详细。

师:可见,举例说明也要注意详略。

师:根据以上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说明文中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生:(争相发言)要典型,要全面,要有条理,要注意详略……

师:同学们听课非常认真,学习非常投入,老师真是太高兴了!老师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举例一定要真实,虚假的例子是不能用的。(板书:真实 典型 全面 有条理注意详略……)举例说明如果能做到这些要求,就能够非常充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从学生在课堂的反映和反馈情况可以看出,以上这个教学环节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浅入深出的效果。回头想想,这主要得力于深入浅出的问题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地设计问题呢?

首先,对准重难点,抢占制高点

带兵打仗,常需抢占制高点,以利于克敌制胜。教学设问也需高屋建瓴,居高临下,抢占理解教材的“制高点”。教师应站在教材整体的高度来把握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而透彻的思考,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找准解决重点难点的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也就找准了方向,抓住了制高点,重点解决了,难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如以上的案例中,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因为《中国石拱桥》是一篇比较平实的说明文,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学生也知道,怎样设问才能让学生探究起来有兴趣、有热情呢?怎样设问才能让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呢?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斟酌,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中国的石拱桥很多,几乎到处都有,为什么要举赵州桥、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呢?

②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那么举一个例子不是更简约吗?为什么要举两个例子呢?

③作者为什么先举赵州桥的例子,后举卢沟桥的例子?

④除了赵州桥、卢沟桥以外,作者还举了哪些石拱桥的例子?

⑤为什么这些桥的例子写得相对较略呢?

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从浅易向纵深发展,教学的制高点就在于作者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和应用说明方法。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后,这一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位老师听完这节课后感叹说:“没想到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有这么多的学问,如此平实的说明文竟可以讲解得如此精彩!”这位老师的话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节课看起来浅易,其实很厚实,做到了“浅入深出”。

第二,锁定“一斑”,透视全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这样便可事半功倍了。

如我在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课堂设问是这样安排的:

①作者为什么说贝多芬是巨人?

②文中不少地方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作为平凡人的一面,这是否影响他巨人的形象?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抓住了“巨人”这个点大做文章,达到了“窥一斑便可知全豹”的效果,教材处理显得非常轻松,课堂上学习效果也非常好,达到了浅入深出的效果。

第三, 巧扔“石子”,激起波澜

有经验的教师,常会提出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扔石子是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满足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设置一种让学生可望而又可及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并没有全懂”的心理体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正如陈献章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当然,这石子不宜过重过大,虽然有句名言叫“难啃的骨头才有嚼头”,但问题的设置,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否则教师还须“引猴上树”或“架桥搭梯。”那还得花费另外一番功夫。

如我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课堂教学在按步骤进行着,讲完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讲到“弃医从文”了,课堂气氛稍微有些有沉闷,我适时“扔出”一个问题:你觉得鲁迅是做医生好还是做文学家好?这个“石子”一扔,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当时几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学生1:我觉得鲁迅还是做医生好。他可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耽误的病人,解除民众的疾苦,战争时还可以去做军医,这都是为国出力呀!

学生2:我觉得鲁迅还是做文学家好,这样可以唤醒民众,这是大爱国。

学生3:我也觉得鲁迅做一个医生可能更好些,文中31节‘呜呼,无法可想’一句暗示了唤醒民众并不容易,鲁迅也感到无可奈何,所以还不如做一个医生实在些。”

学生4:我觉得鲁迅还是做文学家好,明知唤醒民众很困难,但是还是努力去做,更能看出鲁迅的爱国之情。

我总结说,无论鲁迅做医生还是文学家,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国救民,反映了他的忧国爱民思想,反映了他的一段探求就国救民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又如朱刚老师在上《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已经决定明天不封阳台了,那以后会不会封呢?”这个问题一扔出,平湖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探究的积极性更高了。这个问题的探究更深入地挖掘了文章的主题,激发了人们对爱护环境保护动物问题的深层思考。

课堂设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设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设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以上的看法,只想借以抛砖引玉,以求就教于大方之家,渴望通过问题的设计能找到一个让学生“撬动”文章的支点。

更新:2013/3/31 7:00:26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