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学生从随意质疑到有效质疑,使学生善问。
-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自由式”的教学方式,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发地提问,在很多情况下会造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读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学生们会出现有的说这里、有的说那里、有的说前面、有的说后面的现象,造成整个教学过程分散混乱,没有整体感。又或者,在教师这种简单的处理之下,学生会问一些质量不高的问题,如果教师把学生的质疑当作是万能钥匙,却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那么会使学生的问题十分肤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课堂上学生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质疑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有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够凸显语文的学科特征,注重语文学科的审美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或者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问出高水平的问题。
让学生的问题意识闪耀在语文课堂内外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让学生的问题意识闪耀在语文课堂内外。
(1)课前探疑
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前预习这一关,让学生在预习中主动查找资料,了解掌握作家作品及背景,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留待课上讨论。在预习中培养学生阅读、查找、处理资料的能力。
(2)课中引疑
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问难,促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想探究问题,让学生敢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和设想提出来,并能放心大胆地站起来,无所顾忌地说出来。这样,要比教师讲有效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包含有创新的思维,这正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查找思考、讨论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的机会,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课后寻疑
短短的40分钟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的疑惑,也可能在回味的过程中,学生又有别的困惑,因此课的结尾,为激起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教师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味学习的内容,启发学生从无疑处寻找疑问,即“课后寻疑”。
课前探疑、课中引疑、课后寻疑的环节设置,为精彩的生成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无限的延伸,从而使得实验班的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充分享受着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上课中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带着新的思考走出课堂,养成质疑的习惯,提高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学习环境与学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思维活跃。
首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其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多肯定少否定,让学生经常品尝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再次,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向老师挑战,向教材挑战,培养“不惟上”、“不惟书”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最后,课外应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 更新:2013/3/28 5:50:21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黄全愈:“问题化学习”应该是把“问题”看作“鱼钩”的学习
-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拓展等良好习惯?
- 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 课堂提问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往往这样提问!
- 见习带教妙招 | 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预设有效提问和回应
- 学生问问题,是对老师最大的帮助
- 黄全愈:“问题化学习”应该是把“问题”看作“鱼钩”的学习 (01-19 05:49)
-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拓展等良好习惯? (08-01 06:39)
- 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05-02 05:23)
- 课堂提问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专家型教师往往这样提问! (03-27 05:56)
- 见习带教妙招 | 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预设有效提问和回应 (03-09 05:08)
- 学生问问题,是对老师最大的帮助 (12-22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