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一数》说课
-
一、说教材
《数一数》这部分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时。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本课是学习万以内数的基础,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因为1000或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是这样阐述的: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根据本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和“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数一数”“估一估”“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理解并熟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在数数过程中,领悟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体会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二、说学情
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经过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大数普遍存在,学会认、读、写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技能,二年级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未知世界已不是单纯的好奇,而是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在本节课中,我们力争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孩子们对于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乐于积极研究、探讨,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以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直观操作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创设情境,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四、说学法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人人学数学的目的。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激趣引入、感受新知
1.联系生活,感受大数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是近两年新办的一所县属小学,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民工家庭,对教材呈现的四幅图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珠穆朗玛峰”比较陌生,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的理念,结合我校前期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课始我用多媒体呈现一组图片(见课件):
大屏幕依次出示南城县第一小学图片,仔细观察,你能在这些图片中找到哪些数据呢?请读出来。
2.课前积累,导入新课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大数。师适时呈现课本28页上面的四幅图片。
师:大家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看来大数在我们生活中作用可真不小呀,这些数与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跟“智慧小博士”和“智慧爷爷”一起到“大数王国”去看看。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为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千”、“万”的意义,本环节我将分四步进行,创设“智慧小博士”和“智慧爷爷”带我们游“大数王国”这一情境,借助直观教具学具和多媒体,让学生个体独立观察、猜测、思考、数数,并要求把“你的好方法讲给大家听”,从而让学生亲历了“千”与“万”的“再创造”过程。
第一步:探索认识“千”
师:瞧,“智慧小博士”听说我们要去大数王国,送给我们一个礼物,课件出示由1000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大正方体并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呢?
1.估一估:让学生先估计。
估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的寻求方法,并尝试说服别人。师:大家估测的结果不完全一样,那么怎样数才能准确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呢?请大家在小组内数数。找出最好的方法,并把你的好方法讲给大家听。
2.数一数,学生同桌合作借助学具数数并讨论交流。
3.学生反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多让几个学生说,对有序数数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复述。)
4.数形结合,用课件演示小愽士数的方法,让学生跟随小愽士一起数。
师生一起轻声数,先一个一个地数,知道了一排是10个小正方体;接着大家一排一排地数,数出了一层有10排,10排就有10个十,也就是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最后大家一层一层地数出有10层,一层是100个小正方体,10层就有10个百,所以一共有1000个小正方体。
同时进行板书:十个一是十
十个十是一百
十个一百是一千
全班齐读一遍:十个一百是一千
5.谁能完整地把小愽士的方法完整地说一说呢?
在学生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后,再次让学生完整地说出数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给他们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反馈练习
小组竞赛:(1)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
(2)一百一百地数从六百数到一千;
(3)一百一百数从一千倒着数到一百。
以竞赛的形式展开练习,迎合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年龄特征,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巩固了新知,同时为后面“同桌之间互相提要求数数”作准备。
第二步:探索认识“万”
1.感知
师:我们现在知道像这样的一个大正方体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智慧爷爷”也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目课件出示10个大正体,你们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与同桌说说你怎么数的。
2.体验
学生小组合作,一千一千地数后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追问:10个一千是多少?
板书:十个一千是一万
反问:一万里面有()个一千。
通过追问与反问,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10个一千”与“一万”对等的深刻印象。
3.练习
(1)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提要求数数。
(2)请学生上台定要求后再开火车数数。
(3)如果有6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还差多少个这样的大正方体才是一万个小正方体呢?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第三步:建立“一千”和“一万”的表象。
1.出示数学课本,1本这样的书有一百页,10本这样的书就有一千页。(让学生收好10本书叠在一起的高度让学生观察)想一想:一万页有多少这样的一叠?在头脑中想一想它的高度。
2.课件出示:一千朵花、一千个装钉子……
通过身边的物体的收集,出示相应的物体和图片,让学生发现这些数比过去学过的数大,并且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这样的大数,加深对“一千”和“一万”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第四步:理清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比较大小、认清相互关系
在我们认识的计数单位中,又多了两个新的朋友,它们是-----千和万。你们能把这五个计数单位填到30页的数位顺序表中吗?
2.从右读到左并说一说这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3.引导观察:在万位的左边标着……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比万高的数位还有很多很多,等着我们以后去认识。)
在前面一系列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把五个计数单位填到30页的数位顺序表中”将新学“千”“万”纳入原来的数位顺序表,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网络。通过“说一说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以“智慧小博士”考考你的形式依次呈现课本31页“说一说”和“涂一涂”
1.说一说,有多少个正方体。
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理解大数。通过“个”、“十”、“百”、“千”的直观模型,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具体感受。
2.涂一涂,用红色在方格纸上涂出三百四十八个小方格。
目的是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具体感受。要求学生涂出的小方格让大家很容易就能看出是二百三十八个。这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用红线围成的正方形是一百个小方格,正方形中每长条是十个小方格。至于涂哪两个正方形,哪三个长条,哪八个小格,可以多样化。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让学生说收获、说怎么学习的、说体会,既从知识上加以回忆加深,也从方法上加以回顾深化,更从情感上体验领悟。
六、说板书设计
数一数
一个一个地数 10个一是十
一十一十地数 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 10个一百是一千
一千一千地数 10个一千是一万
数位顺序表
……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凸显本课的知识点,兼顾数数的方法和结果,并呈现数位顺序表,让学生看到板书能浮现课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在方向上和方法上埋下伏笔。
- 更新:2013/3/13 4:59:17 编辑:枫叶快手[jxjyw]
- 头条推荐
-
课堂文化新论③:责任文化在新课堂上如何落地?
“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中如是说。可见教育只有具备了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才...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这位特级教师的课绝了!学习融合本能与欲望,孩子才会为之“疯狂” (12-12 06:48)
- 对话教学,编织课堂教学和谐乐章 (10-27 05:14)
- 【杨富民】在实践中“做”数学 (07-27 06:21)
- 做有生命的课堂 (04-22 05:23)
- 俯视“字母表示数”教学 (08-22 05:40)
- “三步五环节”模式应用课例分析 (11-30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