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角的度量”教学实践与反思
作者:莲花镇外黄小学/张晓霞 来源: 点击:10828次 评论:0

 

角的度量是空间与图形中的一个重点,正确度量角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调研和一些公开课中发现,学生熟记“对点、对边、读刻度”三大步骤后,虽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但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往往出在“摆放量角器”和“读角的度数”这两个环节上。那么,如何使学生灵活而又正确地度量角呢?教学中,本人紧抓住以下三个过程展开教学。

一、化静态为动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的学习往往是通过比较形象、具体的表象进行。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认识到需要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了1°的角,让学生认识到用1°的角量角很麻烦。当学生体会到需要一个更好的量角工具时,开始认识量角器。教学片段如下:

师:用1°的角去量角非常麻烦还不准确。那么,你们知道更好的量角工具吗?

生:用量角器,我们都有量角器。

师:你们认识量角器吗?

生1:认识,它能量各种度数的角,很方便。

生2:10°,20°直到180°,我知道量角器上有很多度数的角。

师:这是你们对量角器的认识,别的同学有问题吗?

生:我有问题。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他说有很多的角,他们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呢?

生:我的想法和前面同学差不多。量角器就是一个半圆形,那么多的角躲在哪里呢?

师:要认识量角器还真是不简单呢。这样吧,四人小组合作,互相介绍量角器的知识。特别要想办法解决刚才同学的问题。

(小组合作,反馈)

生1:我们组发现,这些角拥有共同的一条边,就是0刻度线,他们一个个叠加在一起。

生2:我们组也发现量角器上确实有很多的角。这些角同一个顶点,边有一条也相同。我们用活动角演示给大家看(在实物投影仪上如下图所示顺序演示)。先把活动角合拢摆在0刻度线上,活动角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慢慢张开,就是1°、2°、10°、90°直到180°。他们都重叠在一起。

生3:我们组跟他们一样。只是放在另外一边的0刻度线上。活动角的顶点要对着量角器中间的点(生如下图所示顺序演示)。

师:听了好几个组的介绍,你们觉得问题解决了吗?

生:用活动角演示一看就明白了。

师:别的同学能通过演示找到这些角吗?谁来说说演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活动角对着0刻度线的那条边不能动,它的顶点要对着量角器的中心点。

(相机学习0刻度线、中心点等知识)

师:好,请大家独立演示一下。注意观察量角器是怎样把1°直到180°这么多的量角工具重叠为一个的。同时思考:①放在不同的0刻度线上,演示的过程有什么不同?②一般尺子只有一边有刻度,为什么量角器要设计两圈刻度,读数时看哪里呢?

(学生独立操作,反馈。)

生1:演示时一个顺时针张开,一个逆时针张开。

生2:我补充,活动角放在量角器左边的0刻度线上,顺时针张开;活动角放在量角器右边的0刻度线上,逆时针张开。

生3:读数时顺着0刻度线往上读。

生4:我猜设计两圈是为了量角方便。因为演示时活动角张口的方向就是不一样的。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通过以上的演示和讨论,静态的量角器在学生头脑中慢慢地“动”了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量角器的本质:这是一个有着同一条边(0刻度线)、180个不同度数角的集合体,并且具备了两套这样的集合体。0刻度线不同决定着他们的张口方向不同和张开方式不同(一个是顺时针张开、一个是逆时针张开)。而读数时只要顺着0刻度线就能正确读出。这些形象的体验为后面的测量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化尝试为想象,紧扣知识的联系过程

认识了量角器后,或许有的教师就是大量的量角训练,希望学生能够“熟能生巧”。当然,大量的实践确实能够使一些知识和技巧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但是这样老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辛苦。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本人通过调动学生形象、具体、生动的表象来建立角与量角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正确掌握量角的方法。教学片断如下:

师:在认识量角器的过程中同学们猜测,量角器设计两圈的度数是因为角张口的方向不同,为了量角的方便。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多媒体出示下图)

师:看着这些角,假设它们是一个个活动角。你能想象把它们放在量角器上是如何张开的吗?

生1:1号角我想象它细的那条边不动,粗的那条边逆时针张开。

师追问:具体说说,不动的那条边对着量角器哪边的0刻度线?

生1:右边。

师:希望其余的同学也能和这位同学一样说的具体。

生2:2号角我想象它和量角器左边0刻度线对齐。粗的那条边不动,细的那条边顺时针张开。

(生3和生4略)

生5:我想象5号角和量角器右边的0刻度线对齐,细的边不动,粗的边逆时针张开。

生6:6号角逆时针张开,粗的边不动和量角器右边的0刻度线对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7:对于5号角和6号角我有不同意见。我正好和他们相反。我把5号角和量角器左边的0刻度线对齐,粗的边不动,细的边顺时针张开;6号角我也是想象它顺时针张开。是用细色的边对应量角器左边的0刻度线。

师:这样想可以吗,他们的想法哪里不一样?

生1:可以。张开方式不一样,对着量角器的0刻度线也不一样。

生2:我也认为可以。放在不同的0刻度线上,不动的那条边就不同,角的张开方式也不同。

师:说得好啊。现在知道量角器为什么要设计两圈的刻度了吧?就是因为要让有不同想法的同学们量角都方便。那么前面4个角大家的意见怎么这样统一,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他们张口的方向很容易看出,角放得很正。

师:好,请同学们独立测量以上这些角。为了使测量的度数更准确,确定了和量角器的哪条0刻度线对齐后,还要注意什么?

生1: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对齐。

生2:读数时要顺着0刻度线往上读。

学生测量角的难点之一就是摆放量角器。当靠记忆“对点、对边、读刻度”三大步骤测量角时,学生点对点后,要靠旋转量角器来实现边对边。有的学生点对点、边对边后,角的另一条边却在量角器的外边,还是无法读出刻度。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想象角是如何在量角器上张开的”这一教学环节,就把平面图形的角和静态的量角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几乎把这两个知识溶为一体。这样,学生在测量角的时候就先考虑:角的哪条边和量角器哪条0刻度线对齐,它们的张口方向和张开方式才会相同?学生考虑好了,才开始摆放量角器。相应的,测量过程也变成了“先对边,再对点,后读刻度”。学生学得形象而又深刻。在课后对学生的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全班46人有43人能够正确又迅速地摆放量角器,学习效果非常好。正如李士锜老师在《PME:数学教育心理》一书中说到的:动态意象是在心理上出现移动的视觉意象,是学生学习常用的五种意象之一。是帮助学生摆脱机械学习的普遍有效的好方法。在本教学中,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好方法,而且是加强知识间联系的好方法。它使学生由机械模仿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深刻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快乐,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化精算为估算,保障知识的落实过程

当学生摆放量角器很顺利后,有的学生对0刻度线的关注反而减弱,从而导致了读刻度的错误。那么有什么可以提醒他们的吗?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这个角是70°还是110°?(多媒体出示如下图)

师:为什么有人会读错刻度呢?

生:因为他们没有去管0刻度线。

师:说的有道理,不关注0刻度线,就可能会读错。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正确地读出角的读数?

生:先看是什么角,比如锐角就读小的那个刻度,钝角就读大的那个刻度。

师:有道理值得试一试。下面的这些角先估计再读刻度。

通过这样的专项练习,学生体验到先观察思考不急于动手,可以大大提高读刻度的正确率。有了顺着0刻度线读的意义上的理解,加上估计的保障,使学生发生错误的概率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更新:2013/3/2 8:49:55 编辑:枫叶快手[jxjyw]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关于组织观看《劳模工匠进校园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通知 2023-03-27 06:14·数智赋能育人侯银海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