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
作者:林志娟 来源:《教育时报·课改导刊》《课堂》 点击:2059次 评论:0

 

案例:

师:此时此刻,春风轻轻从诗人身边吹过,绿色慢慢映入诗人眼帘……大家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春景进入诗人的视线呢?

生:可能还会有桃红柳绿,莺歌燕舞。

生:还会有滚滚向前流去的长江水。

师:是啊,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还有小桥、流水、人家。

生:可能会有一些酒店,还有那种酒旗,不是有“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样一句诗吗?

生:还可能有很多鲜花,以及很多蝴蝶飞来飞去。

师:呈现在诗人眼前的应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偏偏吟出“明月何时照我还”,而不是“黄莺何时伴我还”,或者其他的“江水”“桃柳”等景物?你们明白吗?

(学生面面相觑,一时无语)

生:老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明月和故乡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明月代表了思乡之情。

师:哦,是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借明月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呢?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大家说得真好!明月千里寄相思。在古代人的心中,月亮是一种意象、一种象征。它在人们的心中,已不仅仅是月亮,它还是——?你们知道它还是什么?

(学生略加思索)

生:它还是游人思乡的心。

生:它还是一个圆,喻示团团圆圆。

生:它是团圆的符号。

生:它是明亮的灯火,照亮游子回家的路。

师:月圆人团圆。月亮成为游子心底永恒的情结,成为诗人笔下不尽的主题,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浪漫的存在,这就是月亮上的乡愁。所以,诗人王安石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情不自禁地吟出——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明月——

生:何时照我还。

师:明月何时——

生:照我还。

反思:

从教以来,已是第四次教这首诗了。之前一直是在学生熟读理解古诗之后,将品读的着眼点落在一个“绿”字上,通过换字来体悟王安石的用字之妙。当然,这也没什么大碍。但是,细细思量,总觉得有些支离破碎,失去了意境的整体美,失去了直沁人心的文学之“浸染”。此次,我灵光一闪,打破常规,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在万千春景中,诗人独钟情于月亮,只想让月亮伴他还乡?这个问题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生的表现让我欣喜异常。月亮深邃的意境及丰富的内涵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慢慢明晰起来,诗意横生,意境悠远。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月亮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从模糊趋向清晰,而至真真切切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着古诗所蕴涵的情怀。

风生水起,水到渠成……月亮上的乡愁自然而然地弥漫在教室的上空,弥漫在每个学生的心头。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师范附属小学)
 

更新:2013/2/7 6:25:53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