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关于课堂提问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作者:BC 来源:xsk 点击:2057次 评论: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一言堂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已基本上不复存在了,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刮起了一股典型的“问答式”的歪风。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学生被指名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时候还连续地补充追问,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而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下一个问题。
 

这种“问答式”教学,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虽然佯装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问答式”教学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始终处于“被追问”的状态之中,教师阻碍了课堂上教与学的沟通,阻碍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尤其是大多数中差生,在这种问答过程中往往是处于被忽视、受歧视的地位,被排斥与主动学习活动之外。因此,我们可以说,“问答式”教学并没有为学生真正打开主动学习的大门,却有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走形式主义之嫌,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完全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宗旨,与教育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

为了能够让学生从“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我们需要认真领会教改精神,理解“课标”要求,深入钻研课文,把握学生心理,研究探讨课堂提问这种教学艺术的技巧。

有些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盲目性强,随意性大,无的放失,给人一种支离破碎,七零八落的印象,这样的提问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无从答起,造成了很不好的教学效果。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或者是研究了,但缺乏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精心设计一个中心问题。要使这“一问”真正能抵“许多问”,就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准确把握课文主题,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那些对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又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所在,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中富有启发的关键问题呢?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

1、文章中有深度的地方。

2、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

3、文章画龙点睛处以及重点词语。

4、能触发学生想象、联想,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以及“铺路搭桥”处等。

例如,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可这样抓关键问题:

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这句话,学生一看就明白,但在文章中出现两次,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到重要作用,是属于有关宏旨的关键之处,应设置问题。文章在概述了别里科夫套中人特点之后,又写了他与华连卡的恋爱和婚姻。作者着重写了促成他结婚的几个因素: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同事太太的游说,华连卡本人的条件,“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切的女人”。这句话是写别里科夫内心活动的。也就是说,别人的撮合,游说是促成这桩亲事的外部条件,而别里科夫内心所想则是他决定结婚的内因。而这个内因正是别里科夫唯一的人性所在,也正是他没有钻进套子的地方。这句心态描写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关于婚姻这段文字,作者不仅写出了别里科夫是套中人的特点,同时还写出了他本人也是套子的牺牲品,他是可憎的,同时又是一个可悲的人,抓住别里科夫为什么要结婚这个关键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思维向更深层发展。

别里科夫死了,大家都很高兴,可是“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这句话是属于有深度,值得琢磨的地方,也应定为关键问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主题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关键的中心问题。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如果不紧紧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来组织,教学过程就完全有可能搞得很零碎,进展肯定比较艰难,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一问:这个故事是怎样一步步向复杂高潮发展的?请同学们讨论。由于这一问指向明确,又有前面情节复述的基础,因而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对于像《故乡》这一课,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先抬起头来看天,然后再埋下头去拉车。《故乡》的“天”是什么?当然是本文的主题,有了这个方向心中就有数,课文处理时就不会跑马。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二课时提出“我的故乡怎么了?”这个中心问题,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既是疑问,又是引导,学生很快就意识到教师是在请他们比较“我”这次回故乡前后的不同,并准确地发现一个“变”字,以及进一步分析“变”之原因,来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实践证明,这种紧扣文章主题的教学设计显得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既有一定的深度,又不乏广度,效果非常明显。

另外,提问还要富于开放性,这样更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的主动性。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有些课文我们可以处理设计得更加开放一些,连讨论的专题都不要划定,充分讨论后再进行集中。

我是这样处理《祝福》一课的,在第一课时预习复述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在搞清什么是祝福之后,也只请回答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完成一个填空题,“那年祝福,我 ”。并交代只要跟祝福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列出来。有了一个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就能释放很大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这样回答的:那年祝福,我在四叔家过年;那年祝福我听说祥林嫂死了;那年祝福,我听四叔骂祥林嫂死得晦气;那年祝福,我想起了祥林嫂的从前等等,把这些学生自己找到的答案都列在黑板上,请他们再一一具体地叙说,深入地研究,学生自然很有热情,也显得很有信心。研究的深度是教师无论怎样苦口婆心的分析讲解也达不到的。比如,祥林嫂居然死得这么巧的深刻用意和她必然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社会原因,甚至还有祥林嫂两次做工前后的同中之异,以及各色人等对祥林嫂表现的异中之同,可以说,正是开放性的一问,使教师的手脚得以解放,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提问的设计,有经验问题,但更主要的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对教材把握的程度。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课堂提问设计的着眼点一般在以下几处:

一、 在关键的内容上。例如:《中国石拱桥》为何只选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桥为例?多选一座或少选一座不行吗?

二、 在内容的矛盾处。例如:《分马》中的老孙头属于积极分子,还是落后群众?

三、 在内容的对比处。例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因为狗的主人的变化,他的态度变来变去,但是在这不断的变化中,他有没有不变的地方?

四、在课文的重复处。例如:《七根火柴》中两次出现的“一,二,三,四……”的含义。以及《孔乙己》中重复出现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一句。

五、在课文的细节处。例如:《变色龙》中,小说结尾处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火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为什么笑呢?

六、在课文有深刻蕴涵之处。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两句话的含义。

总之,或在关键处不解决不能够读懂课文,或在学生不经意处 而在精读中又是不可忽略的地方,或在字面背后还另有深刻含义的语句之处,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往往可以让学生充满兴趣,从中获得成功的感受,达到教学的目的。

设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2、问题的设计既要从课文中心内容出发,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3、问题设计的难易深浅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4、 问题排列的顺序要合理。

可以说,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艺术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施教的常规武器。精巧优质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吹皱一池春水”,令学生茅塞顿开,心旷神怡,获益匪浅。而粗糙拙劣的提问则华而不实,附庸风雅,使学生忙于应付,不知所云,收效甚微。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好这一武器,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能在当今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它在课堂教学中再放异彩。

 

更新:2013/2/7 5:41:23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有多少教案是无用的?!

教案是什么?教案,即教学方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写给检查的人看的。说句大白话,当下的大部分教案,不是为教学服务,而是为检查的人服务的。问题出在谁的...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