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巧设单位“1”解答行程难题
作者:<!--DWLayoutEmptyCell-->&nbsp; 来源: 点击:11134次 评论:0

摘自:《小学数学网》

解答行程问题,一般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三种量中的任意两个量。但是,在一类竞赛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种量,根本不明示两个运动体的相向相遇,或者同向追及是在多少路程中发生的,因此,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如果在解答的过程中,能根据题意恰当地设某段路程为单位“1”,以此为尺子,来度量两个或几个运动体在不同的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的长短,这样,就能使数量关系明朗化,就能驾轻就熟,将问题化难为易。

例1甲、乙、丙三人各以一定的速度,从A地到B地,丙出发5分钟后乙才出发,乙用25分钟追上丙;甲又比乙晚出发5分钟,经过40分钟才追上丙。甲出发后,需用多少分钟才能追上乙?

解设乙追上丙所走的这段路程为单位“1”,则乙每分钟能行这段路程的1/25;丙每分钟能行这段路程的1/(25+5)=1/30;

根据“丙出发5分钟后乙才出发”、“甲又比乙晚出发5分钟”,则甲比丙晚出发10分钟。因此,当甲出发时,丙已行驶了这段路程的1/30×10=1/3。甲追上丙,比丙多行了这段路程的1/3,花了40分钟。根据追及问题的关系式,可知甲比丙每分钟多行这段路程的1/3÷40=1/120。因此,

甲每分钟能行这段路程的1/30×(5+5)÷40+1/30=1/24。

通过所设的乙追上丙所走的这段路程为单位“1”,已推出了甲和乙速度之间的关系,因而甲追上乙所需的时间就可知是

(1/25)×5÷(1/24-1/25)=120(分)

例2某人沿公路骑自行车匀速前进。他发现这一公路上的公共汽车,每隔20分钟就有一辆车超过他,每隔12分钟就有一辆车和他迎面相遇。如果这路车的两个车站,都以间隔相同的时间发一辆车,那么,每隔多少分钟发一辆车?

解由于两个车站都是以间隔相同的时间发车,所以在这两个车站间的这段公路上,不论是什么时刻,同向行驶的所有车辆,两车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如果把这两车间的间距设为单位“1”。题中“每隔20分钟就有一辆车超过他”,即自行车和汽车同向前进,汽车比自行车多行一个“间距”,需20分钟,也就是每分钟汽车比自行车多行“间距”的1/20(速度差);“每隔12分钟就有一辆车和他迎面相遇”,同样可知,自行车和汽车在一分钟内,能共行“间距”的1/12(速度和)。

已知自行车和汽车在1分钟内的速度的“和”与“差”,由和差问题的关系式,可知汽车每分钟能行“间距”的(1/20+1/12)÷2=1/15。

因此,这路车发车的间隔时间为

1÷〔(1/20+1/15)÷2〕=15(分)

例3甲骑自行车到城里去办事,走后,乙发现他忘了一物,立即骑摩托车去追,乙追了15分钟还没追上,连忙问路旁的人,路旁的人回答说:“甲在20分钟前经过这里。”乙看看手表,这时离甲出发时间一小时。乙需再行几分钟就能追上甲?

解“乙追了15分钟还没追上”,如果把乙追甲这15分钟所行的这段路程看作单位“1”,那么乙每分钟可行这段路程的1/15。由题中条件可知,甲已出发一小时,并在20分钟前经过这里,说明甲走这段路程花了60-20=40(分)钟,可知,甲每分钟能行这段路程的1/40,并且还可以推知,当乙询问路旁人时,乙还距甲的路程是这段路程(单位“1”)的1/40×20=1/2,根据追及问题的关系式,可以求得乙还需多少分钟才能追上甲,因此,本题的综合算式是:

1/(60-20)×20÷〔1/15-1/(60-20)〕=12(分)

这类题,单位“1”的确定,关键是确定一个与诸多因素相关联的可比量。这类题同样可以有多种解法,不过从确立单位“1”这个角度来解答,一方面与小学生知识联系紧密,轻车熟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在根据条件确立单位“1”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更新:2012/11/11 5:23:34 编辑:枫叶快手[jxjyw]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课堂文化新论③:责任文化在新课堂上如何落地?

“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中如是说。可见教育只有具备了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才...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