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学体会
-
2003年9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们浙江省海宁市全面展开。新课程实施以后有怎么样的变化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教学,对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以及教材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产生的变化。
1、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求。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过份侧重于自己的表现。如果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讨论非常热烈,看上去有点乱时,教师的第一反映是课堂纪律太差要马上制止。不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不会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随着,新课程的开展,教师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学生的需求上,改变了过去只顾自己的教学进度不顾学生感受的做法。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学生卷人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留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科学课中,教师让学生取一个指纹,大部分同学用胶带,有一位同学用橡皮泥,在课堂上教师没有批评哪位学生,还让他介绍了方法,并让全班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讨论。不同观点的产生是学生跨越局限思维的表现,是智力的提高。学生在讨论时,引发了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引发这种碰撞,引导学生深人思考,开阔思维,激发创新的欲望。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求,捕捉课堂中的闪光点就成了教师一个新的变化。
2、教师必须参与教学研究。
在传统的教师角色界定中,教师只需按书本传授知识,无需研究创新。对教育科研仅停留在如何便捷地传授知识方面,认识较片面、肤浅。随着新课程在学校的逐渐实施,教育科研能力的不足,已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绊脚石”。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新课程,我必须全力提升教育科研意识。新课程从本质上否定了传统单向的灌输做法,强调教师、学生、课程的互动关系,重视课程的生成性、体验性。已迫使小学教师从被动的传授者走上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中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中面对着课本中诸多体验性的教学内容时,我和学生一起共同搜集有关资料,整合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当学生面对众多问题时,我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科研意识对走进新课程的作用,也真切感受到新课程的实施没有既成的模式和预成的教案,确实需要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教育科研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就是一种超越传统习俗的创新,就是对自己教育实践及认识的一种反思与重建。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内容,不仅包括教法的研究,更包括学法的研究、课程及课程资源的研究、学生的研究、教学仪器用具的研究等有关教育的全方位的立体的研究。我认为教育科研的目的与价值,是要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真诚地投入,其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于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我应把教育科研视为教师的一种需要,一种手段和方式。
3、在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充满民主精神和爱心,体现人本主义精神。传统师者总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教师要扮演一个居高临下的圣者的角色,这就导致了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上下尊卑的关系,无法建立起平等的关系,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定位发生扭曲。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在的学生发展的研究者转变。在教活动中,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同时受到激励和鞭策。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拓宽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敢于奇思妙想。教育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对学生不偏爱与溺爱,不迁就和姑息。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鼓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观念,让每一位学生爱学乐学。
(二)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能超越教材、大纲,教学就是把知识传递、复制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就是把这些知识装进自己的大脑里,学生成了知识的仓库,学习方式主要是听老师讲课,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学生也许会具有丰富的知识,却在思想,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创造能力等方面严重不足。新课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老师讲课外,亲身实践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动手实验、寻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例如在上《蚂蚁》这一课堂时,让孩子们自己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画出蚂蚁的简图。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画出简图,由于学生要急于寻找正确的答案,参与实验的热情很高,孩子们很快展示出了观察结果,较准确地画出了蚂蚁的简图。让学生分组玩小蚂蚁,继续探究、讨论平时自己了解小蚂蚁的哪些生活习性。从孩子们的讨论中了解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有的从资料上知道小蚂蚁可搬比自己重200倍的东西。有的观察到蚂蚁是群居,同巢的蚂蚁很团结,不同巢的蚂蚁在一起会打架。有的说蚂蚁的触角可传信息,爱吃甜的东西……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课后将小蚂蚁送回家,继续观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以听、记为主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三)、科学教材带来的新变化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各方面发展。教材突出强调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三年级上册教材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在典型活动的设计中,教材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上,还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上。同时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感官与认识对象相互作用,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四)问题与思考
1、本学期课时明显不足,有些单元的教学内容不能完成。 同时由于受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具的限制,配套的教学资料相对少,缺少课程资源,使探究学习不能进行。
2、教师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怎样的支持?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怎样做到有效指导呢?对“活动结构、活动价值、科学素养”的理解是当前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
3、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教育要求尚有差距,教师既要提高专业知识,又要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任重而道远。
- 更新:2005/8/28 4:28:15 编辑:
评论共 0 条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 头条推荐
-
詹大年/ 高考是个有限游戏,学习是个无限游戏
游戏规则是设局者制定的。谁想玩,谁进局;谁在局,谁遵守。至于参与者你怎么看,怎么玩,那是你的事。你是游戏规则的遵守者,别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你可以相...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重新体认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05-03 07:17)
- 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师评价标准化题库建设已启动 (02-09 08:07)
- 《劳动教育指导人才测评指南》编写提要 (02-03 06:05)
- 警惕劳动教育的游戏化倾向 (08-07 05:16)
- 自行车的检修 (04-28 03:52)
- 修理桌凳 (03-25 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