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的就是最好的
-
摘自:《人教社》
在日常的听课中,老师们为了体现数学的生活色彩,往往会创设出很多有趣的情境,以为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诚然,这样做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课堂总是一些花哨的生活现象,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的渗透,有时反而会起一些反作用。
因此,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从日常生活一些平时看似不起眼的小现象中,挖掘数学思想与思维价值,往往更容易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如一位老师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就是通过巧妙地挖掘,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片断】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点子图,
生拿出老师发的有很多小黑点的纸,这时,我在想这有什么用,最多让学生数一数而已。
师:你能数出206个黑点吗?
听老师这么一说,学生纷纷说,能。这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开始数了,有人一个一个数,有人在想什么,还有人边数边说什么。大约过了1分钟。
师:数好了吗?
生:(有说没有数好的,有几个说数好的。)
师:(指一名没有数好的学生)你为什么没有数完呀?
生:(怯怯地)来不及。
师:是吗?
生1:我数好的,来得及。
师:哪你说说怎么数的。
生1:我数了一排有50个点,206个就是数4排后,再数6个就行了。
师:是吗?大家看这样行吗?
生:(稍稍思考后)嗯!行!
生2:老师,我比他方法还好。
师:是吗?那你说说怎么好?
生2:我是两排两排的数。
师:为什么两排两排地数呀!
生2:因为,两排正好是100个,这样更快。
师:嗯!真不简单!
师:那么,现在再会数了吗?
生:会了。(不一会儿,那些原来数出问题的孩子,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一脸的兴奋劲。)
师:现在大家把所有的点子数一数共有多少个?
生:(不到十几秒)1000个。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呀?
生:我们是100,100数的,正好一千。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大家发现,其实我们数数,不仅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
生:十个十个的数。
师:还可以--
生:一百一百地数。
师:(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
【思考】
1000以内数的认识,对学生来说,不是数数不会数,而是如何有效地认识千、百、十、个之间的关系,并借助这些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很多老师上这节课时,往往采用大量的教、学用具,想借此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陷入具体的情境与实物中,很难从提供的情境或实物中抽象出数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知识被丰富的生活场景掩盖了。
怎样才能提升学习素材的功用呢?
一是让生活素材成为学习数学的“背景”。既然生活素材是学习数学的“背景”,那就一定要让生活素材中的生活味退到后台去,退到看似无却又有的地方去,让数学味走向前台,走到主色调的位子上。这样处理既能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课标理念,又能充分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新课程教学思想。生活素材之于数学的关系,离开了生活现象数学课,数学会变得淡而乏味,形同嚼蜡;只有生活现象的数学课,学科教学严重失真。
因此,一节好的数学课中的生活素材,往往给人看到的是生活现象,品到的是数学思考,悟到的是数学思想。
二是让学习素材简单有效。其实,很多生活现象告诉我们,简单有效的处理方式往往都是最好、最经济的。当发明签字笔的人对于笔头写一段时间总是渗水一筹莫展时,一个不起眼的简单想法,少上一些水,就革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样,数学课也需要老师从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地现象中挖掘数学价值,这些日常的生活素材往往不易引起学生对现象的热衷,其中隐含的数学知识很容易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
三是让数学思考成为学习素材的主线。数学课的核心是数学,因而,不论什么样的生活素材,都要紧扣数学来组织、实施。不仅要让数学成为组织生活素材的一条明线,也要让数学成为隐含生活现象之内的一条暗线。只有这一明一暗两条线交织前行,生活素材的数学价值才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生活素材才能真正地发挥它应有的效益。
- 更新:2011/1/31 12:25:22 编辑:枫叶快手[jxjyw]
- 头条推荐
-
面对疫情导致学生知识欠账太多大背景,新学期如何有序务实推进双减及新课改?
因新冠疫情影响,连续三年断断续续学校停课,导致学生居家上网课,因诸多因素造成学生下列学力不扎实问题:语文课文读不流利、许多字词不识,数学概念公式不理解...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这位特级教师的课绝了!学习融合本能与欲望,孩子才会为之“疯狂” (12-12 06:48)
- 对话教学,编织课堂教学和谐乐章 (10-27 05:14)
- 【杨富民】在实践中“做”数学 (07-27 06:21)
- 做有生命的课堂 (04-22 05:23)
- 俯视“字母表示数”教学 (08-22 05:40)
- “三步五环节”模式应用课例分析 (11-30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