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体验中的差异性及其对策
-
——秀全中学高一体验式学习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体验式学习中的目标教育,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家长、学生对目标的体验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目标体验差异 共同体验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用的方法是说教,这样一来,使得原本一些非常必要和有道理的话也使得学生十分反感,大大削弱了德育的教育效果,也使得学生和家长、老师处于一种对立状态。
体验学习是中国传统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训中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前者强调的是活动、实践,对于知识的领会与掌握的意义;后者强调的是“悟”,即个体经验的激活在理解、吸收、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意义。同样,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论语》)孟子说的“诵其书,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都强调读书学习只有诉诸自我的体验,方能算真正理解。正所谓“道必体而后现”(王阳明)。这些体验学习的教学思想在被国人逐渐忽视的同时却被西方的教育家、学者大力提倡,这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开始了体验式学习的历程。
我们小组由6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在高一阶段结合年级组的指导与计划开展系列体验活动,并记录下这些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并将学生体验与教师的体验和家长体验做比照,从中发现规律或问题,为课题提供第一手素材,以供课题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目标
其实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可是由于孩子缺乏这方面的体验,所以对家长和教师的话心存疑虑——“有那么可怕吗?”“是不是这样啊?”“与电视上演的不一样啊?”学生的体验来源与家长教师的体验来源不一样,这是造成种种误会与“代沟”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听过了,我忘记了;我看过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体验是宝贵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在学习体验过后缺乏和教师与家长的交流,那么那点难得的体验很快就会烟消云散,所以如果教师和家长能抓住这种教育时机,及时与学生就体验进行交流、指引,才能起到教育效果;另外,教师和家长也经历过高中阶段,有过学生体验,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也有属于自己的体验,可是这些体验有些因为时间或身份的变化与学生的体验是有差异的,甚至是会与学生产生冲突的。
面对以上情形,教师与家长又该如何面对,以上是我们小组在实施课题过程中所特别关注的。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高一上学期8——12周)
第二阶段:在体验中尝试(高一上学期13——16周)
第三阶段:在体验中体会(高一上学期17——18周)
第四阶段:中期结题(高一上学期期末)
第五阶段:对中期成果进行总结反思(高一下学期1——4周)
第六阶段:确定高一下学期实施方案和重点,进一步明确分工(高一下学期5——8周)
第七阶段:在体验中深化(高一下学期9——16周)
第八阶段: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反思阶段(17——22周)
四、研究内容
一、针对目标差异,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
在教育过程中,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特别严重,使得教师和家长头疼不已,我们研究小组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学生与师长所生活的时代不同有关,与学生与师长的年龄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师长对发展目标的体验不同有关。
针对目标体验差异,我们小组做了一系列调查,观察学生对目标的体验与教师和家长对目标的体验有何不同,调查结果如下:
1、开学之初高一(2)班第一次家长会上发放了《家长问卷调查表》,在收到的42张问卷中,对孩子最大的希望有80%的家长都选择了学业有成;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有30%的家长选择了非重点不上,70的家长选择了本科A;在对孩子奋斗目标的了解上,有50%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奋斗目标,还有45%的家长了解孩子有目标,但不知道目标是什么;在对孩子为达到目标的努力程度上,70%的家长认为是很努力的,30%的家长认为一般,需要经常提醒;但对孩子的电视、电脑、手机娱乐上,几乎100%的家长都给孩子买了手机并且这些对孩子的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了解了家长对孩子的目标期望后,我又利用第一个“十一”假期,让孩子们自己去找自己的目标大学,在展示了来的目标大学中,有10%选择了世界名校,如哈佛、墨尔本大学,其余90%则选择了国内名校,如北大、人大、中山大学等。
然而根据我校08年和09年的升学率来看,我校重点率为20%,本科率为70%。
通过以上目标比对可以发现:
1、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目标要求是最高的,即便是没有目标的同学也是认为目标无法实现而不愿说出来或放弃目标;
2、家长对孩子的目标定位略高于实际,但比孩子本身要理性得多,可是由于沟通或其它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就目标问题交流或少,所以通常孩子了解家长对自己的目标要求,而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具体目标,双方在目标定位上有错位或缺失现象。
3、学校和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历年来的数据积累和对高考相关政策和实际情况的了解,所以这个定位应该是最准确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以数据作为教学目标,则忽略了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如果在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目标,则很难让学生、家长、学校之间完全达成目标的一致性,如何能够让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找到共同的目标,才能让教育真正体现其价值所在,达到共赢的目的。经过实践,我们逐步确立了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和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只是为孩子步入社会做准备,从高中阶段开始就要注重培养进入社会的基本素质,而不仅仅只是执著于孩子的成绩。为此在班会课和家长会上做了题为《影响学习成绩的四大因素》的讲座,让家长和学生的注意力从成绩本身转移到造成成绩背后的因素,(影响孩子发展的四大因素:1、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2、心态:任何性格的孩子或成人所必备的一些基本心理素质,如乐观、责任、诚实、宽容、平等、交流、感恩、爱心、耐心……3、习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与孩子与生俱来的一些“恶习”做斗争,如生活自理、自我控制、生活规律、注意观察、做事专注、细心、及时总结、时间观念强……4、方法:当具备了以上条件,还用担心方法和成绩吗?)从而找到解决成绩问题,当然也是解决步入社会后的基本素质问题的根本办法。
二、针对目标差异的对策
找到共同的目标后,便充分地利用家长、教师和学生资源,让三者间相互体验,彼此信任和相互理解。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1、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请班内与学生沟通得最好的家长——张**同学的妈妈就如何与孩子沟通为主题做了个讲座。作为家长,共同的体验使他们之间能很好地相互理解,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一个个操作性很强的做法让家长们频频点头,而张馨文全班第一的学习成绩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极具说服力。并且教师以专业的角度向家长们介绍一些心理学与教育学常识,教给他们一些和孩子沟通的技巧与注意事项,并向他们推荐了王金战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与《中国英才家庭造》,美国教育家阿黛尔8226;法伯和伊莱恩8226;玛兹丽施所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书籍……通过这次家长会后,很多家长开始改变对孩子观察的着眼点,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习惯养成;很多家长也改变了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从原来的一本正经到随时但不随意,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慢慢改善,很多家长感激地说觉得孩子懂事了,好交流了……
2、当学生对目标比较迷茫的时候,教师或家长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体验到有目标的人生的意义,实现目标的艰难过程。所以在12月各个学校开展自主招生之时,我也设计了一次题为《两年后的我……》的班会课。首先将当年的中山大学自主招生简章给学生看,请他们自忖是否有报名参加的资格;然后将一位参加了当年自主招生学生所填的表格给他们看,看看这位优秀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做了些什么?让学生们评价她是否具备报各参加中山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然后出示教师本人参加花都区教师招聘时所写的个人简历,其中的各类证书和获奖与发表文章数量深深地震憾着学生,最后我请他们也为自己写一份自主招生自荐表,已经取得的成绩用黑笔,还没有但两年内希望能够取得的成绩用红笔。
通过以上做法,很多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态度慢慢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不屑慢慢转变为理解和敬佩,有些原来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开始改变,对学习的态度更为积极,和他们谈为什么时,他们说,老师你的那一张张证书刺激了我,如果我现在什么都不做,以后什么都没有,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更有趣的是有些家长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一位家长对我说,原来总觉得自己年龄差不多了,已经没有了目标与志向,但现在为了给孩子一个榜样和目标,也要努力奋斗,和孩子一起进步。
3、当教师和家长与孩子在目标上的分歧渐渐缩小后,教师和家长的各项教育活动更容易达到效果,于是我趁热打铁,陆续开展了系列班会讲座——《青春纪录之身体健康篇》、《青春纪录之课外阅读篇》、《青春纪录之学习方法篇》、《青春纪录之习惯篇——21天效应》……并请班内的医生家长就培养孩子的健康生活方式给家长们做讲座,请在大学里做职业规划的教师家长给学生们做《高中生的职业规划》讲座,不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大学的就业形势,并且也具体地指导了高二的文理分科。这一系工作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和家长不仅仅只是用成绩来区分和评价他们,更是给了他们步入社会之前的人生准备与指导。
通过以上一些做法,我们意识到,要让学生和教师家长能够很好的沟通,其实教师与家长也要对孩子真诚,真实地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告诉学生,通常能够得到孩子们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学生只有对一个彼此了解的人才能敞开心扉,而不会对一个陌生人产生共鸣。
但在以上尝试中我们也体会到有几下几点需要注意:
1、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
首先,教学评价如果只执着于分数,会让教师和学生目光短浅,也不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所以在确定目标时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现阶段注重培养学生为步入社会所需的必要准备:如健康的身体、和谐的性格、良好的习惯、宽容诚信、有责任感等等,这些目标的达成,既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同时也为优异成绩的获得奠定基础;
其实,教学评价要关注教学过程,使评价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教师严厉目光下的“监督劳动”,而是学生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增进了解、共同反省教学经历,形成共同谋求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
第三,教学评价要成为学生广泛参与的过程,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等。
2、必须形成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地体现平等与和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每一个学生应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语言必须符合规范,禁止使用一切有失损于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话语,提倡使用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
五、研究成果
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小组的全体教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其中两位老师分别承担了校内班会公开课《相逢在花季》和《清廉薪火行》;雷**老师作为年级班主任代表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交流活动中做了题为《教育是一门艺术》的精彩发言;赵**老师所带的三班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朱**老师指导的花都区校际辩论赛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六、反思小结
经过一年的课题实验,本小组各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带班级无论从表现还是成绩都有所提升。但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研究经验,大部分时间,本组老师是凭着热情和想象在研究,虽然有一些成果,但缺乏理论指导使得研究缺乏力度和深度;
2、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应的规划,还有一些很好的资料和素材,特别是来自家长的资料没有及时的收集整理,是一大遗憾;
3、研究的时间为一年,所以有一些成果现在还不能显现出来,我们希望这种研究能够继续下去。
- 更新:2009/12/11 6:08:28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语文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报告
- 校企合作 I 学海密探申报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省专项课题获批立项
- 课题从哪里来、怎么做,这篇文章梳理清楚了
-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评价
-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
- 有效教学的21条铁律!
- 《语文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报告 (05-02 06:50)
- 校企合作 I 学海密探申报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省专项课题获批立项 (12-04 07:10)
- 课题从哪里来、怎么做,这篇文章梳理清楚了 (01-07 07:43)
-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评价 (11-09 05:36)
-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 (11-02 06:29)
- 有效教学的21条铁律! (10-05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