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小学高年级“四步”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张晚丽 来源:灵宝市西闫乡常闫小学 点击:3779次 评论:0

“今日的小学生就是明日的建设者,教在今天,想到明天,要以明日建设者的要求来指导,衡量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于漪《谈教师的人格魅力》)读罢此语,我陷入了沉思,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要想成为培养明日合格的建设者,今日的教育应是一个不断地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牢记“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的古训,以“导演”的角色投入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通过“粗读感知——细读质疑——精读释疑——深读领悟”这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生发散能力。

    第一步:粗读感知

    在读中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初读课文的基本任务,是感知语言文字,对课文内容获得粗略的整体印象。这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作者物化在语言文字的形象读出来,从而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悟字形,在读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部分词语,在读中感知课文大意。当然,了解不同课文大意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鲸》一文,可以结合课题产生疑问:“鲸有哪些特点”。然后齐读找答案,由此便知课文大意。而对于有些不能直接从课题入手有课文,学生应在教师适当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读文总结。如《落花生》一文,作者没有直接写明落花生的样子、特点,而是通过一些事情来突出落花生的品质。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边读边把文中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这些 事说明了把什么读清楚,读后小组讨论。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究,依靠学生自主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步:细读质疑

    古人云:“人不见疑,处处见确疑,方为悟之始。”可见,指导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探究,必须从鼓励学生质疑开始。学生在初读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去细读课文,此时教者提醒学生边读边想,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写上批注,把自己想知道而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待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后把不懂的问题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来,以便共同探究。

    在汇报、交流学习情况时,对于学生汇报的“已知”问题,我们要给予鼓励和评价,对于学生提出的“未知”问题,我们要及时进行归纳,以便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教师一般用委婉的语言告诉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提要无关的问题,建议在课外自主解决。针对不在要害、关键处,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较浅显的就请能回答的同学回答,较难的则由教师适时适度的给予解答;对于课文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读书认真的同时根据一定的内容顺序将其板书在黑板上,作为学习的重点,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筛选《飞夺泸定桥》一文的中心问题时,针对学生的提问,我只留下这样几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谁夺桥“为什么要夺桥?怎样夺桥”这里的“飞”和“夺”应怎样理解?这样让学生明白这些就是本课重点解决的问题,我改变学生在不明白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跟着教师指挥棒的传统,选择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第三步:精读释疑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赫尔巴特也曾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在阅读教学的主体阶段——精读释疑环节,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围绕教学重点而提出的问题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

    (一)“解放”学生,激发兴趣。

    在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充足的时间,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的“因个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在处理《飞夺泸定桥》(下文简称《桥》)一课的疑难问题时,我告诉同学们:选一个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进行读书、思考、讨论。由于没有限制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学习起来就投入多了,同时根据教师要求可以只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学生认为学习目标很容易达到,于是精神处于轻松状态,参与学习的兴趣越发浓厚。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多,学习效果当然就好多了。

   (二)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当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读文、思考后,对于学生汇报的学习结果,我力争做到有主有次,针对《桥》文中“谁夺桥”、“为什么夺桥”这两个次要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基本了解,教师点到为止。而全文是围绕“怎样夺桥”这一主线展开叙述的,只有抓住主线研读课文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我在“怎样夺桥”这一问题上下功夫。

    (三)教给学法,主动求知。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老师教任何功课,‘讲”是为了‘不讲’”,可见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学习是多么重要。在引导解决“怎样夺桥”这个问题时,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抢时间”、“攻天险”两方面抠词抠句进行引导、点拨、练读、体会;在“抢时间”这一部分,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围绕扮时间的结果、红四团是怎样克服困难的等问题昙花一现研读,然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攻天险”部分则放手让学生根据上述学法独个儿或自由组合进行自学。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去发现课文的重点、难点,适时地转移到“点”上去研读,去体会,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

    第四步:深读领悟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就是说明我们学习教材中的课文,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课文这个例子进行再学习再创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借助课文这个“例子”去悟,悟出作者的语言精妙,悟出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感悟文章所表达思想的脉络和文章的表达方式。我引导学生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后,让学生再去课文:读第一次,圈套画出自己认为作者用得好的字词并说说在哪里,学生圈画出“挤压”、“撞破”等,相互讨论后急不可待地抄写在摘抄本上;读第二次让学生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学生边读边找出了结论;读第三次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即课文的中心思想;读四次鼓励学生再质疑,从质疑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学生通过更深入的读课文 ,积累了好词佳句,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学到了写作方法,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在这里教师做到了让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凡读书必动脑、必动笔的好习惯。

    总之,在“粗读感知——细读质疑——精读释疑——深读领悟”的模式教学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领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能力,寻求发展。

更新:2009/11/29 2:21:10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