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院 - 枫叶智库
枫叶教育网 - 打造具有特色品牌的地方教育门户
微型课题研究的“蝴蝶效应”
作者:ZD 来源:WL 点击:5352次 评论:0

微型课题研究的“蝴蝶效应”

海安县白甸镇中心小学 汤月明

2005年8月以后,我校的微型课题研究广为人知。为确保“微型课题”不因“微型”而失去课题研究的“本色”,不会昙花一现,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完善制度 推动研究
  我们根据微型课题的特点,结合农村教师科研现状,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细则,建立了微型课题申报立项条例等制度。
  我们组织微型课题研究的“先行者”们认真总结经验,提炼模式,通过业务主讲、网站发贴、成果展示等形式搭建平台,让他们用经历说话。学校每隔一段时间统计发布教师在研的微型课题,有外出听课、专题研讨等机会就优先考虑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教师。学校还在《岗位目标考核细则》中增加了微型课题研究加分子项,还在评优、骨干教师申报、职称晋级等方面对微型课题研究骨干有所偏重。现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难以破解的难题时,学校总会成为他第一个“求助目标”。学校也会从人力、财力、智力等方面提供最贴心的援助。
  营造氛围 濡染研究
  通过微型课题研究的推广,我们看到了两大可喜的“回归”:即教育研究回归到教育教学一线,回归到广大一线教师身边。学校顺势举力,唤醒教师自我研究的主体意识,在群体中倡导“崇尚智慧,做智慧型教师;讲究效益,做节约型教师;追求共生,做互利型教师”的风气,为教师研究性、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提供精神支持和广阔的空间。二是优化教学管理,删减学校生活中低效甚至无效的活动,保障教师必要的研究和思考的精力。三是改变校本教研形式,突出“教”与“研”,让微型课题研究交流成为核心议题。
  这其中,营造研究型、协作型的办公室文化显得颇有成效。“课间十分钟”既是教师休息调整的时间,更是教师思维碰撞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教师往往还沉浸在某一个“课堂场景”之中,此时的转述最能给听众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共鸣并产生研讨趋向。我校在各办公室积极推行“课间文化吧”建设,引导教师在无拘无束的交谈中,用积极的思维碰撞“挤”走无聊的闲谈,用连绵的点子“汇”就智慧的源泉。“课间文化吧”里没有优雅的轻音乐,也没有沁人的香茗,有的只是从课堂内、教学中溢渗出的话题、经验与困惑,大家在这里烹调并分享着一道道“点子盛宴”,其乐融融。
  靠前服务 支持研究
  为了提高科研管理效益,学校在微型课题研究管理指导中实现管理前移、重心下移,逐步完善校领导包括教科研骨干在内的定点联系课题、定向指导培养、定期推广成果的制度。一是走进课堂,强化教学研究指导,努力增强教育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提高教育教学的科研含量。二是贴近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及时协助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确保该教师的课题研究能顺利向研究理想靠近。三是关注成长。学校管理走出“纯管理”的象牙塔,走向“服务、引领、对话”的方向,管理者不单要在科研方法上指导服务,还要为微型课题研究全程服务,实现由“管理者”逐渐向“服务者”转变。
借助网络 提升研究
  “网络使我们走得更近,网络使我们视野更广。”网络论坛是微型课题研究交流的第一平台。教师既可以加入到某一个话题的讨论研究实验中,还可以张贴“求助贴”、“主题帖”,吸引更多的“同道”来共享智慧,由小群体面对面的交流扩大到无声便捷的大群体的“网络恳谈”。微型课题开口小,是来自一线的真课题,更容易让人产生志同道合的体验,让每个人总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不得不说。我校教师近几年来在《中国教师报》“教师论坛”、“人民教育网论坛”、“教育在线”、“成长论坛”上比较活跃,尤其感谢“成长论坛”和“《中国教师报》教师论坛”,他们不仅为微型课题研究安了家,编辑们还经常到论坛上采集稿件。


  试我想试 做我想做

□ 江苏省海安县南莫镇沙岗幼儿园 唐向茸 朱秀玲

以前,在我们眼里,教育科研课题是深不可测的海洋,高不可攀的山峰,望而生畏的鸿沟。
2006年5月24日至25日,我们参加了南通市教育科研“微型课题”研讨会。研讨会期间,我们阅读了记录着海安县白甸小学老师们研究历程的文献资料;聆听了教科室主任陈萍的学术报告;听取了白甸小学老师们的经验介绍;与专家以及“微型课题”的先行者们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就是那一刻我们吮吸到了教育科研的甘甜,寻找到了教育科研的便桥,有了试一试的冲动。
  第二天,回到幼儿园就开始了我们的微型课题研究——自选自,红花别样红(即评选红花时,让小朋友们自己选自己)。
  小红花,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着无穷的魅力。因为它是幼儿得到老师、同伴认可和赞赏的标志。可是,红花总是和听话的乖巧孩子有着不解之缘,而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总是被红花所“遗弃”。
这个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问题如何解决?
  一个星期五下午评选“红花”时,我们宣布:只要小朋友能在集体面前说出自己应该得到红花的理由(这里的理由就是幼儿一周以来的积极表现),就可以得到红花,理由越多红花越多。新的评选办法,新的评选要求促使许多小朋友通过自我强化,改掉了不良行为习惯。
  丁伟小朋友攻击性强。班上的小朋友经常受到他的“突然袭击”,红花总是与他擦肩而过。
  又到评选“红花”时,看到小伙伴们额头上的红花,丁伟心里痒痒的。他也走到前面,推选自己了:“我这一星期没打人,我应该得到红花。”声音很低,但大家听得很清楚。许多小朋友都站了起来:“他打我们了!”“他揪我们小辫子啦!”
  丁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嘟囔道:“我以后不打人了。”我们趁势开导他:“打人不好,小朋友都不喜欢,小红花也不喜欢。只要你肯改正,红花就愿意和你做朋友。你能做到吗?”丁伟使劲地点点头。我又问小朋友们:“丁伟以后不打人了,你们同意给他戴上红花吗?”“同意!”小朋友们一齐回答。于是,我们给他戴上了一朵小红花。戴上红花的丁伟特别高兴。
  以后,当他想攻击别人时,我们和小朋友就立即提醒他:星期五评红花时,可得自己选自己呀。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丁伟的攻击性行为逐步减少了,他和小朋友的关系密切多了,大家也愿意跟他一起玩了。一个学期下来,他的攻击性行为基本消除。
  红花虽小魅力无穷啊,自选自更有无穷魅力:朱琪不再沉默了,黄瑞不再说脏话了,王凡不再迟到了……
“自选自,红花别样红”初见成效,我们茅塞顿开:原来微型课题就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用心发现问题,悉心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思路明晰了,信心更足了。平时的工作中,一旦遇到问题,我们就及时梳理,筛选并提炼成课题。继“自选自,红花别样红”之后,我们又相继进行了“玩具不再到处丢”、“我们剪纸我们快乐”、“脏话,请你远离我们”、“我们的储蓄罐”等微型课题的研究,解决了小朋友玩具到处乱扔,对剪纸活动不感兴趣,说话不文明,出口成“脏”,乱花零钱等问题。
  走在微型课题这座教育科研的“便桥”上,真是收获多多,快乐多多。我们试我想试,我们做我想做,我们研究,我们快乐。


  给教师一个支点——江苏省海安县区域推进“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 海安县教育局教科室 陈萍 曹阳

2005年8月,《微型课题,教育研究的“快乐便桥”》一文让“微型课题研究”第一次进入教育研究者的视线。
  随后,海安县教育局教科室组织人员到白甸小学调研、总结、提升,明确了微型课题研究的内涵、性质,形成了微型课题研究组织与实施、区域推进的初步框架。
  小课题 真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针对当下具体而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追问,寻求有效对策的研究性活动。
  倡导教师搞微型课题研究,不仅仅在乎他们研究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显性成果,而是更看重作为一种日常的、个人化的研究方式,微型课题研究是否能引领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的状态,养成一种研究、思考的习惯。让教师在反思性实践中触摸、掌握一种本原的研究方式,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最佳融合,是区域推进微型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小课题 优保障
  一直以来,课题研究总给人以大、难、空的印象。为打消老师的顾虑,县教育局在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整体联动,分层推进”的实施策略。
  首先通过课题引领骨干学校。2006年8月,我们以 “区域推进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为题,申报了江苏省“十一五”立项课题。14所较具代表性的单位成为首批课题组成员,涵盖了重点高中、实验小学、一般村小、幼儿园和乡镇教育管理机构。
  其次,采取校、镇、县三级立项的方式,通过行政指令组织教师逐级申报微型课题。这不是回到传统研究的老路上,而是基于以下三点思考:一是目前教师的研究大多尚处于他律阶段,没有形成研究自觉,需要通过立项这种激励方式加以驱动;二是满足教师功利的需要,通过行政、业务方面的认可,让教师在评职、评优、评先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便于指导,各负其责,抓住重点项目,强化指导,有助于典型示例,发挥辐射作用。
  此外,教育局还给予微型课题研究与传统立项课题以同等地位,每年安排10多万元的科研奖励基金,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即使未经立项,只要扎实开展,做出成效,一样可以申请县级成果鉴定,参加县级成果评比;将微型课题研究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内容;建立海安优质教学资源网站,展示和交流优秀微型课题研究成果。
  一手注重制度推动,一手加强技术指导。我们还在全县各镇、各直属学校聘任了一批兼职教科员,建成覆盖全县的微型课题研究多级指导网络。各镇、各学校兼职教科员创造性地组织指导本镇、本校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西场镇教管办的何春光老师,每周都对各校的微型课题研究材料进行抽查式批阅,“就像批学生作文那样细致认真”,并将相关心得体会及时发布在个人主页上。为了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他还争取镇教育工会的支持,对研究开展得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奖品是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每年举行的新教师、骨干教师、后备骨干教师以及众多的学科教师培训班上,微型课题研究一直被列入培训的必修单元。为给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机会,县教育局每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示例研讨活动,围绕特定的研究专题,组织教师进行观课、议课活动,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教科院的专家现场点评。
  微型课题研究最终发生在学校中。不少学校都成立了微型课题研究工作室、微型课题研究指导站,在学期初,或邀请县教科室人员,或由学校的骨干教师,对教师新申报的微型课题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尤其注重在选题的“真实”、“微小”、“意义”上下功夫,在方案设计的“简洁”、“有效”、“可行”上花气力,我们称之为“靠前服务”。也正是在这样的“靠前服务”中,海安的微型课题研究获得了自身的提升,逐渐归纳出“选题要把握一个‘真’字”,“拟题要突出一个‘微’字”,“解题要突出一个‘明’字”等操作要则。
  小课题 大作为
  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教育权威报刊刊载了海安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多篇管理论文、研究故事、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广东、浙江、山东等地的多个教育考察团慕名到海安学习区域推进微型课题研究的经验做法。
  更重要的是,区域推进微型课题研究,让一切固有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秩序,出现松动,开始重组,不断创造出新的图景,更多地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专业生存状态的改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课堂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对于下一阶段的微型课题研究,汪宁副局长提出:“今后,我们将把微型课题研究的重点进一步聚焦课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施水平;积极探索个人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促进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公关;进一步完善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指导、阶段检测、成果推广等相关制度,探索微型课题研究开展的长效机制。微型课题研究发端于海安,我们还要让它在更广范围内生根开花,结出硕果!”


  改变中学教师的专业行走方式

□ 海安县立发中学 梅广稳

我校自2006年起,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的子课题单位,积极组织、引导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到目前为止,第一批29项微型课题已经结题,第二批27项微型课题也陆续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总结我校微型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我们发现,微型课题研究方法简便快捷,易于教师接受,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利于营造浓郁的研究氛围,有利于实施有效教学、优质教学。尤其值得注目的是,微型课题研究改变了积弊多年的中学教师沉湎题海、执迷灌输的教学状态。
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原则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因此注定要面向全体教师,面向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要求教师全员参与,以备课组为研究单位,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学期初,各备课组讨论确定该组该学期要研究的微型课题题目,并写出研究方案。审批立项后,备课组长兼课题负责人,备课组成员分工负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这样,每个备课组都有一个课题,每位任课教师都参加一项研究,研究周期为一学期或一学年。另外,我们也鼓励个人单独立题研究,德育类课题由同年级组班主任建组研究。
  着眼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要求选题有针对性,问题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困惑,切入点要小,研究的内容要相对单一,着眼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迫切性问题。如高三数学备课组微型课题《数学填空题错因探究》,及时抓住了新高考要求与学生学习弊病的矛盾进行研究。高二物理备课组选择课题《学生物理学习中的粗心情况调查》,把研究学习与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及个性行为结合起来。
  为帮助教师选好研究课题,教科室专门组织了两次学习,以白甸小学的微型课题“学生是否关注作文的批语”等为范例,指导教师选题和研究,并印发了《微型课题如何选题》、《微型课题三问》等学习材料,组织教师讨论研究,课题上报时都要求备课组反复酝酿推敲,力求切实、准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遵循“真问题、真研究、真成果”的原则,我们制定了涵盖筛选课题、设计方案、过程指导、成果认定等一系列的操作规范,要求教师对解决什么问题、想获得什么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心中有数,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在研究之前,教科室还会逐一审核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提出调整建议,保证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微型课题研究的成果评价,更加注重过程,关注教师的研究态度、思维品质、实践深度和探究体验,我们要求教师以“微型课题研究档案袋”的方式呈报原始资料,以此作为衡量和改进教师研究的主要依据。
在协作中共同成长
  考虑到中学学科教学的实际和教师专业水平的现状,我们积极提倡教师以学科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针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协作攻关式的团队微型课题研究。现在,第一期微型课题已经结题,一些课题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007年10月,学校又组织开展了“成功教育、教学和学习个案研究”的微型研究。该研究由校级领导任组长,组成六个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工作,选取教育、教学或学习出色的教师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听课,查看备课笔记、课堂笔记、作业等教育教学或学习资料,师生自述教法、学法及感受,归纳整理教育教学或学习经验等方法,剖析教与学的过程、特点,归纳优异之处,并形成微型课题研究报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班主任的三句话》、《细、巧、实中显成效》、《课堂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思考》。学校为此专门召开了研究报告会,展示交流各小组的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教师中引起极大反响。
 

更新:2009/11/19 4:20:07 编辑:fengyefy
评论共 0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连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
头条推荐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详情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更多...视频聚焦
更多...枫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