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12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思考
-
对“12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思考
伴随着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东风,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提出了“121”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谈几点对这种模式的理解和思考。
一、 时代呼唤建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应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种方式,“教”是成立的,“学”是不成立的,就人的学习而言,没别人教是可以会的,但自己不学是不行的,所以研究有效导学问题,我们得建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成立,以学论教,以学定教。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习充满乐趣、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教育充满智慧。
二、“121”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时间的管理,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给学生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学习时间,给学生思维活跃创造条件,没时间保证学就不成立)。
“121”课堂教学模式(很好的导学模式):
1、以时间分配为标志,分配合理。
10分钟引导自学,20分钟释疑解惑,10分钟训练反馈。
2、时间分配内容上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则是组织者、管理者、点拨者,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三、对“12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
1、第一个“1”指的是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10分钟的利用上:可集中利用,也可分散利用。分散利用不能分的太散,太散,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就可能不充分(就会出现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想,还没思路呢,就不让想了,这样就没意义了;或者差一点想好了,就不让了,这样就有点遗憾!)教师灵活一些,随时监控掌握学生的学习、思考情况,在模式的运用上,要有灵活性。
2、“2”指的是释疑解惑20分钟。释疑解惑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互研解决问题。
学生:帮助、检测,交流、共享。
教师:巡回指导,采集信息,串讲点拨,加强个别指导。
重点解决两类问题:自己有疑问的问题寻求他人的帮助;弄懂的问题交流彼此的想法,分享他人的见解和主张,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二环节:释疑解惑,展示交流。
在这一环节,学生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本质性的转变,他们不仅仅是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背出来、说出来,还要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表演、辩论、歌唱、讲解、朗诵等方式多种多样,小品、相声、独唱、合唱、舞蹈、辩论赛、小组展示等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的展示不再是把书上的东西简单表述出来,而是创作、拓展、交流、合作,用各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化: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合作交流的前提是:个人的思考先行。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调侃的玩耍,不研究问题,唠闲话,趁机说笑,或者本意想参与,不知道说什么等等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合作学习之前,学习个体没有个人的思考。
没有经过个体熟读静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问题,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只求形式没有过程的讨论,反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
所以,要进行合作学习,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得经过个体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就会是无效的。
第三环节:综合归纳、深度剖析、整合提升。
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尤其要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核心的有生长点的重点内容,强调重点、揭示规律、总结方法。
布鲁纳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有短的可怜的寿命。”所以要经常把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进行深度剖析,最后才能得到整合提升的效果。
3、第二个“1”指的是训练反馈10分钟。核心内容是教师组织检测,学生达标练习。
学生进行达标练习,教师收集答题信息,针对存在问题展示解题思维过程,点拨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原因,集思广益。所以教师指导学生的时候,必须重视巩固应用的指导、反馈,一定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10分钟的练习时间。
四、对“121”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一)学案的设计质量是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备课时,习惯性的心智模式是:讲哪些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做哪些练习题,讲哪些题,好点的做法,思考怎样讲解、怎样传授知识,能讲好,怎样精讲、精炼,很少思考学生怎样学的问题。“121”教学模式,教师备课时,要更多的想想课堂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什么,质疑释难怎样交流,让学生怎样参与,以什么形式突出学生学习,这就必须打破教师固有的心智模式,建立起全新的备课方式,这需要同伴的交流、借鉴、启发、学习。
践行“121”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课堂、课下都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我想应该有途径、有抓手、有具体的措施,这一抓手,我认为学案就是很重要的媒介,是很好的方法。学案课前先发给学生,以案指导学生预习,课上师生共用导学案,检测、汇报、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下学生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和课下将学案收起,仔细查阅,对学案反映出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可以是预习中出现的、也可以是课上生成的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
总之,“学案”的设计以及在课上的利用很关键。
(二)课堂现场的调控和驾驭是关键。
开放的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就会体现得十分明显,课堂出现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情况很正常,教师的权威还可能受到来自学生的挑战,面对开放的课堂,教师的调控、管理、指导、评价等很关键。
1、创建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罗杰斯十分强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例如:阅读迟钝的学生会由于自己这方面的缺陷而感到不适应或受到威胁。当他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大声朗读时,当他的成绩反映这种失败时(受到学生的嘲讽),这种失败的感受可能会使他在以后几年的学校学习中,阅读能力不会有长足的进展,但是在一种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环境中,在没有等级评分和鼓励自我评价,就可以消除上述外部威胁,从而不会因恐惧引起的心里压力,使阅读取得进展。
在教学中,要鼓励相互支持比鼓励相互竞争更重要,鼓励自我评价比鼓励他评更重要。为每个孩子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十分重要,让学生心理上感到安全,精神上能受到鼓舞。
2、指导的内容要适当:结合学生的困惑点、兴奋点和“最近发展区”给予指导。
教师给予指导的与学生期望教师给予指导的;(一致性的问题)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小组合作可以解决的,教师都要做适当的安排。指导的语言要清晰、简洁,应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
3、指导时的态度要平等、尊重、耐心,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眼神、动作、表情、评价要有激励性。
总之,“121”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是:主体(学生)先行、课堂展示;自主思考先行、合作交流跟进;学案为载体、问题牵动;导学导练、当堂达标;课堂民主、多维互动。
任何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阶段,课堂教学改革也一样,我想只要去实践,过程不停顿,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飞跃。
- 更新:2009/10/27 21:17:56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语文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报告
- 校企合作 I 学海密探申报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省专项课题获批立项
- 课题从哪里来、怎么做,这篇文章梳理清楚了
-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评价
-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
- 有效教学的21条铁律!
- 《语文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报告 (05-02 06:50)
- 校企合作 I 学海密探申报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省专项课题获批立项 (12-04 07:10)
- 课题从哪里来、怎么做,这篇文章梳理清楚了 (01-07 07:43)
-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评价 (11-09 05:36)
-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 (11-02 06:29)
- 有效教学的21条铁律! (10-05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