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全程动态式教学模式汇报材料
-
——用“动态”生成出一个“活”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不是教师单极表演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不只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动态生成”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有的也已经开展深入研究。
我们在教学中总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否则就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因为不是想要的被忽视,常常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绝不允许学生“把话题扯远”,牢记着要有“的”放矢。当一些学生提出的假设达到预期中的内容后,就马上中止这一环节的教学,进入下一个阶段。试想当年爱迪生要是也这样只选取一种可以使电灯发光的材料实验就算找到了最适合的,结果会怎样?这样的课又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吗?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更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创造性。课堂中的精彩往往缘自生成。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指课堂教学中不能机械确定一种思路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始终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它体现三大特点: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探求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就研究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教师在备课时要做的工作:精心、充分地预设,激发课堂生成
1.充分预设学生情况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班内的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因为家庭成员、经济环境、学习态度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每个人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再加上每个学生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所以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千差万别,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出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思考出相应的对策,设计出相应的教学预设。
2.智慧预设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作为读者,是具有巨大认识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体,而且都有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阅读文本之后,根据各自的体验学生对文本会进行多元的解读,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要反复研读文本,智慧地预设出学生有可能出现的个性化解读,针对这些个性化的解读,教师应该认真思考该怎样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文本。
3.精心预设文本的生成点
一个文本一定有它值得推敲的的精彩之处、含意深远的点睛之笔,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会感受到,并产生共鸣。作为生成课堂中的“引导者”,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应关注这些地方,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预测出学生对此处的不同见解,面对这些见解又该如何应对,只有对文本的生成点充分地预设,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的成员不再是盲无目的、迷惘地预设,而是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学生、对文本进行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
二、促进生成实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探疑、课中引疑、课后寻疑
1、课前探疑
预习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在预习中先下水,探探路,找找自己不明白的内容,提出问题, 这样课前质疑,能培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有机而和谐地纳入到教学中去,以疑导学,以疑促学,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投身于学习过程之中,为精彩的课堂生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课中引疑
学生课前质疑时,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的提问集中,有条理、具体些,避免节外生枝,浪费时间。质疑后,教师应及时梳理,确定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深入理解课文阶段,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的质疑能围绕师生共同设置的教学目标进行,这就是“课中引疑”。课中是精彩生成的主战场,教师准确、巧妙的研讨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而不是为了生成而生成,哗众取宠。
3、课后寻疑
短短的40分钟不可能解决学生所有的疑惑,也可能在回味的过程中,学生又有别的困惑,因此课的结尾,为激起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教师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味学习的内容,启发学生从无疑处寻找疑问,即“课后寻疑”。
课前探疑、课中引疑、课后寻疑的环节设置,为精彩的生成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无限的延伸,从而使得实验班的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充分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用“动态生成”的理念支持自己的教学,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体现“动态生成”,现例谈一二:
三、教学案例:
案例一:《坐井观天》
这一课,为了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以“跳出井口的青蛙……”为题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发言踊跃。
“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看到了高高的山和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里的花草都在招手欢迎它的到来,小青蛙高兴极了。”
“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就在小鸟的帮助下坐上了飞机,做了一次环球旅行。刚下飞机,小青蛙就高兴地说:‘世界真是太美、太大了,我再也不回井里了’”
这时,教室里传来了“另类”的声音。“老师,我想的和他们都不一样。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到外边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于是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哄堂大笑,然而,我却并没有笑,我用一种信任的目光注视着这名学生,“你能告诉大家,小青蛙为什么又跳回井里去了?””“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来到一条河边,它累了想喝口水,却发现河水是黑色的,上面还漂着不少死鱼。正当它犹豫的时候,远处游来一只青蛙。那只青蛙刚要说话,突然,一声惨叫,一只钢叉穿透了它的身子。小青蛙惊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安全,所以它赶紧跳回井里。”
接着,又一个“另类”的声音爆发了:“老师,我觉得小青蛙不可能跳出井口。因为我从书本上看到,现在我们的地球的地下水位每年都在下降,小青蛙会离井口越来越远,怎么会跳出井口呢?”这种“另类”的声音不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创造性”思维吗?正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正是老师在课堂上营造了宽松的“生成”氛围,正是老师给了这位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机会,才使课堂上有了这么精彩的一幕,令每一个老师惊叹不已。
因此,关注生成,教师就应尊重孩子的独到的见解,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生成环境。试想,在一个学生“敢想却不敢言”的课堂中,怎么能生成出如此难忘的一幕幕呢?
案例二:古诗《凉州词》
在教学王之涣的诗《凉州词》时,我就把“读”作为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活动形式,预设一个从课前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全程动态式”的教学流程:预习读,了解背景----初读,通诗句----再读,明诗意----细读,悟诗情----课后读,增加积累。这样放手放权的教学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在读诗诵诗背诗的学习活动中,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两组案例对比,在案例二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究其原因,就是尊重科学,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后产生的积极学习效应。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的措施
1、存在问题:
教师的教学机智能力问题。课题组实验教师虽然能及时处理课堂上的生成,但有时候在效果上不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围绕这一问题重点研讨,以求解决这一问题。
2、改进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强理念学习,和其他教师交流学习感悟、教学心得、案例分析等。
二是对教师如何处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这一点上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不断树立“动态生成”的意识,逐渐培养自己的“动态生成”的能力,那么,教师就能以“动态生成”的先进理念来实现语文教学新课程的突破,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必然会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生命气息。
- 更新:2009/10/16 7:17:38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自己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语文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报告
- 校企合作 I 学海密探申报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省专项课题获批立项
- 课题从哪里来、怎么做,这篇文章梳理清楚了
-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评价
-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
- 有效教学的21条铁律!
- 《语文素质教育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研究报告 (05-02 06:50)
- 校企合作 I 学海密探申报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省专项课题获批立项 (12-04 07:10)
- 课题从哪里来、怎么做,这篇文章梳理清楚了 (01-07 07:43)
- 项目化学习中的学生评价 (11-09 05:36)
- 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素养 (11-02 06:29)
- 有效教学的21条铁律! (10-05 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