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力 弹簧测力计》教案
-
【课题】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九年级
【教材】人教版第十三章第一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弹力、弹簧测力计及其解释,是力和二力平衡的拓展,弹力和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激发爱国热情有一定的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对弹力的概念只要初步的了解,知道是怎样产生的。
3.教材内容安排:教材依照“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学生认识到弹性、塑性、弹性形变、弹力的概念。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同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支持力、压力、绳的拉力等都是弹力。
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教师引导,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月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是本节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弹性]
1.小实验:用一只手指轻轻按另一只手肌肉处(按下去时凹进去,松开手时又复原)
2.用手压握力计,松手后握力计复原,生活中还有没有其它的物体也可以撤销手力后可以复原呢?(尺子,弹簧,橡皮筋等)
3.我们把物体在撤去力后可以复原的性质叫做弹性,这种受力时可恢复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引导学生实验
总结
动手实验
回答
[创设情境,引入塑性]
1.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在撤去受力后都可以复原呢?(面包,橡皮泥)
2我们把物体在撤去受力后不能复原的性质叫做塑性,这种受力时不可恢复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提问
演示
总结
思考
回答
提问
记笔记
[比较弹性和塑性及形变]
用手轻轻压塑料瓶,瓶子变形,松开手后复原。是不是总可以复原呢?用力压试试(不能复原了)。分析前后的形变。
观察
思考
总结
[创设情境,引入弹力]
1.老师演示,压缩的弹簧可以把物体弹开。让学生体验,弯曲的尺子在放开手后能够把物体弹开,物体被弹开所受到的力叫做弹力。
2.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3.尺子、弹簧弯曲时才能感受到这种力的存在,复原时没有。弹力是由弹性形变产生的。
提问
演示
总结
实验
思考
回答
[弹簧测力计]
1.演示:弹簧下挂一个、两个、多个均码时伸长不同,均码越重,伸长越长。
2.我们可以用秒表测时间,天平(砝码)测质量,刻度尺测长度,那么用什么测力的大小呢?
3.拿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根据“1”的实验结果猜猜弹簧测力计时怎样测量力的大小 (原理)。
3.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注意其组成部分。(实物,多媒体)
4.回顾刻度尺的使用要注意的问题(零刻度、分度值、量程、读数),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5.演示几种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总结出不能斜拉。
6、由5总结出使用前还要来回拉几下。
演示
提问
鼓励学生
解说
引导
总结
观看实验
思考
提问
观察
回答
记笔记
[小结]
弹性,塑性,弹力,弹簧测力计及其使用
【板书设计】
弹力 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
到得拉力越大,弹簧升长越长。
2、使用时注意事项:量程、分度值
零刻线 、沿轴线方向拉、读数
- 更新:2009/10/12 6:07:32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砸碎了,美成一地…… (03-11 05:04)
- 串并联电流导学案 (07-28 04:03)
- 教育走向生本 (12-27 04:21)
-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07-30 03:46)
- 物质密度的测量导学案 (07-30 03:45)
- “速度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 (09-16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