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难免有挫折
-
首先我说一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中的第一个框题:人生难免有挫折。本框题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具备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中学生涉世未深,抗挫折能力较差,不能全面辨证地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针对学生惧怕挫折、回避挫折的心理,让学生认识、体验、感受挫折,关键是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并想办法战胜挫折,做生活的强者,从而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形成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挫折,造成挫折的因素及挫折与人生的关系,并懂得挫折能磨练意志,在挫折的磨练中能增长智慧,增长才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地、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复杂的事物面前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教学重点:不同态度、不同结果
因为初中学生对挫折本身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不可预测的困难和挫折,这种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突出教学重点,我设计了情境体验、现场采访、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呈现方式。
(四)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我确立教学难点:挫折与人生相伴
因为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缺乏对挫折普遍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为突破这个难点,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学生形象,通过他面对一系列挫折和困难的经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共鸣,从而突破难点。
(五)、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手段:为了增加直观生动的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理念: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1)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领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应努力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每个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上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聊中学”“想中学”“做中学”。
(2)新课程强调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资源的开发,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思路: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不仅是教材、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真正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思辨、活动、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像一根火柴,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要像一把扇子,把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煽起来,真正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心与心之间的碰撞,得到思想上的感悟和情感上的升华。通俗地说,就是学完这节课,要让学生以后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再害怕,勇于面对,就达到了目的。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和简要设想,具体实施请看下面的教学流程
四、教学流程:这部分我主要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联想挫折(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设计情境让学生)
猜猜看: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上,架着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这时,桥边来了三个人,一个盲人,一个聋哑人,一个健康人,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他们谁能顺利过桥?谁过不去?
导入:正常的想法可能是残疾人困难多,过不去,但事实上却是健康人把困难看得太明白,反倒不能顺利过桥。在生活中,我们要面对的不只是过桥这样简单的问题,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尽管我们都渴望享受“春风得意马蹄疾”“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但这只是个美好愿望,因为:
板书:人生难免有挫折
我这样导入是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从对心灵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情境入手,设计悬念让学生猜想谁能过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联想生活中自己也可能遇到挫折,也可能面临选择,自然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探究挫折
我设计了一个有代表意义的中学生形象
情境一:学生小翔升入初中后,遇到一系列不开心的事,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觉得生活太没意思了,妈妈给小翔讲了许多名人战胜挫折的故事,让他向榜样学习。可小翔说:我不想当名人,名人受的磨难太多,我就想做个普通人,平平凡凡过一生,不很好吗?妈妈说,平凡的人就没有烦恼、没有挫折吗?
请你以普通人的身份告诉小翔,你经历或发现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
设计意图:本着回归生活,在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亲身感受的生活实际,谈挫折,同时启发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或自己的角度思考、体验,懂得平凡人的烦恼和挫折不比名人少。
我在这个环节作了以下几种情况的考虑,有的学生有挫折,大大小小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挫折;有的学生如果说没有遇到过挫折,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父母、亲人及其他人或是动物的挫折都可以,只要是他经历的、发现的,都可以交流,如果学生都不能说,我就要把自己搜集的信息与学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的动态生成的情景是最美的,也是最精彩的,如此链接和拓展,感性的认识自然从学生自己感受中得出,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最精彩的、最生动的、最有意义的事例,加以拓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挫折。因为
板书:挫折与人生相伴
情境二:小翔经过访问后,觉得做人太累了,为什么不能像人们常祝愿的那样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呢?
(1)请你告诉小翔,挫折为什么会常常光顾我们吗?
(2)我们能不能避免挫折的发生?
(多媒体展示:多种因素导致的挫折和灾难)
设计意图与探究结果:通过以上两个问题情境的设计,来探究产生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外在(即自然、社会因素)的,内在的(自身因素)的,其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外在因素导致的挫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而要避免挫折、战胜挫折,主要应从内在因素即自身原因去寻找,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
板书:挫折无法回避
(三)尝试体验----面对挫折
情境三:小翔知道了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于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再烦恼和抱怨,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翔被疾驰的汽车撞倒,双臂骨折,打上夹板,医生说最少休息一百天,不能用手学习、和生活。给小翔带来极大的不便,他不甘心“束手就擒”,尝试改变处境。
尝试体验:假如你是小翔,双手被打上夹板,用嘴写字,你能行吗?(组织学生现场尝试和体验)
为了检验学生体验的结果,采用现场采访方式
(1)不愿尝试就放弃的学生怎么想的?
尝试后放弃的学生怎么想的?
坚持到底,能用嘴写出字来的学生怎么想的?
(2)三种态度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归纳:第一种态度是:蜗牛型----怯懦、退缩----一事无成;
第二种态度是:弹簧型----见硬就回----半途而废;
第三种态度是:牛角型----勇往直前、敢于挑战----获得成功。
(3)为了增加学生挑战挫折的信心,学习榜样的力量,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无臂女士挑战生活》影像资料。(这位生活中的英雄,是山东青岛市的一个普通农家妇女,自幼失去双臂,父母曾经想把她抛弃,可是要强的她没有成为家人的累赘,而是学会用脚做一切家务和劳动,真是让人非常敬佩)
设计意图: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体验、现场采访、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等一系列呈现方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帮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人生的失败就在于无数次不断地向困难、挫折妥协的结果,而成功就在于敢于突破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而战胜自我的人能战胜一切,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勇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挫折既是拌脚石,又可以是垫脚石,关键是我们怎样利用它。生活中,我们要
板书:勇于面对挫折挑战
(四)人生感悟----笑对挫折
小翔知道了挫折特点是欺软怕硬的,只要你不被它吓倒,你就有机会战胜它,所以每天小翔坚持学习,努力锻炼,他的行为也影响了许多同学。为了验证你自己,有信心、有能力面对挫折,那么我们就尝试一下,针对前面列举的我们大家的挫折经历,谈一谈应如何面对?
设计意图: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从而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实际问题,为自己或别人的挫折想办法,支一招,,并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今后的生活中勇于面对挑战,笑对挫折。
(五)、情感升华----再说挫折
小结:学习了本课内容,让我们再思考一下,挫折到底是什么?我们应用什么态度对待挫折?请用你自己最简练的语言表述一下对挫折的理解。边说我们边作记录,让它成为我们自己的“名言录”激励我们成长。
设计意图:本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深入、独立的思考,使正确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并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达到情感上的升华,设计自己的“名言录”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感,觉得名人、名言并不神秘,从而增强战胜挫折的勇气和力量,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我们并不欢迎挫折先生的拜访,但他一定要来,我们并不怕他,我们并不乞盼一帆风顺,人生的伟大就在于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永不低头,永不妥协,永不放弃。
(六)、课后拓展:自找苦吃:有意识、有目的增加挫折训练
自我激励:搜集名人勇敢面对挫折的故事、名言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觉得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方面做了一点尝试,从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等各方面都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人文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但由于能力有限,在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上还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附板书设计:
人生难免有挫折
与人生相伴--无法回避--勇于面对
- 更新:2009/7/15 5:17:02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美国小学的政治课:选狼还是狮子? (05-24 05:08)
- 课堂记录:西方近代人文精神 (05-21 07:02)
- 感悟巴黎公社 (07-05 06:25)
- 维护“弱者”学生的课堂权益 (07-04 10:10)
-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实录 (02-11 05:26)
- 让政治课堂灵动起来 (01-04 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