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
一. 郭思乐是谁?
郭思乐 ,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梅州市人。曾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苏联教育科学院。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特聘国家级专家,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友情链接:郭思乐教授博客 http://guosile.qzone.qq.com/
二. 相关文章
(一)教育者必须是思想者
----为广州市民进委员会的一本书的代序
郭思乐 于华南师范大学 2008年11月11日
教育是思想的启蒙。教育自身充满了思想的契机和需要,教育与思想结下不解之缘。让教育充满了思想和智慧,是教育的自然需求,也是教育的崇高境界。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州委员会的会员文集《让教育充满思想和智慧》,把这一主题突出出来,读之使人为之一振,并得到启迪和提升。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且,这里说的人,是我们社会的未来,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是数以亿万计的群体。对人的教育,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内容极其复杂多样,引领这样一个无与伦比的工程的,是人的思想。而形成我们的思想的,是我们的事业心,爱心,思考和行动。我们眼前的这本文集,正是这些方面的记录。从中我们会知道一个教育的领导者、教育的管理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如何在他们的工作中形成和运用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借此来学习具体的教育思想。但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基本一些,就是得知一个事实:教育者必须是思想者。
帕斯卡尔说,人是思想的苇草。这句话初听起来有点儿悲凉,但我们细思之,却深深地为之震撼,因为它用如此方式来强调思想和智慧于人的重要性。我们原以为教育只要运用相关知识就行了。然而不。我们得用思想。我们在做教育的任何事情的时候,在总结所做的事情的时候,会发现,最终我们只是发挥了自己的本性,是本性,使我们产生了思想和智慧,并把我们获得的既有知识融化于相应行动中。我们用自己的思想来享受人们既有的思想,同时也创生着自己的思想。而且,教育世界是动态的,“人不能两次跳进同样的激流”,所以,我们不能须臾离开思想。我们用思想和智慧来进行教育和改变教育。
从另一个角度看,教育的复杂性,在于它“阐旧邦以辅新命”,要求我们“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冯友兰先生写在自己墙上的铭言。我想这两句铭言对我们也是很适合的,所以在这里借用。
教育是“旧邦”,自古以来就有,但是今天教育要现代化,也就是要求我们“辅新命”。为此,必须“极高明”,具有高的境界,而且“道中庸”:中是不偏,庸是不变。那么,什么是不偏和不变呢?按照通常的理解,不偏,首先要有一个坐标系-----选一维的或者好看一些----得先定义两极,也就是客观的参照物,比如说有了东头和西头,取其中,然后才有“中”;首先要定义“原来”是什么,然后才谈得到“不变”。如果坐标和“原来”都没有定义,就来说中或不变,岂不是说与不说差不多了吗?还有,不论情况如何,都来一个折中和不变,岂不是没有创新、没有前进、缺失了我们对事物的立场了吗?我们的思想和智慧何由发生呢?可见,先定义什么是“极”和“原来”,是问题的焦点。
好在子思-----孔子之孙和他的“心法传人”,《中庸》的作者,在《中庸》的开篇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给我们寻找“极”和“原来”以极好的指引。它的意思是,我们的人性,是天命所与,也就是大自然淘洗的结果,而我们过自由宽广的生活,无拘无束地率性而为,就形成了道(这同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是一致的,就如我们装在你电脑中的初始软件,必定是好的程序而决不是病毒。这也是我们对基础教育的教育对象的品性的基本刻画),也就是说,我们的所有道,都是自然的规定性。所谓教,让学习者修习就是了。
这就透出了一种判断:大自然就是我们思考的“极”,是“原来”。这符合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看来,我们的所谓“中”,其实就是“正确”的意思,正确地反映自然之“极”,或者融入道,融入大自然――我们的精神物质之母,一切真理和道的最终的依据。
我们原来以为有两极,自然和社会,而在子思的说话里,归并为一极,大自然。我的思考是,社会的基本法则和自然的法则是一致的,前者是后者的凝聚。(见我的文章:基础教育之本: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依托人的生命自然,《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或者就可以表达我的这个意思了:1+1=2,考试答错了会扣你的分, 说明它是社会的法则,而我们任何实践,1个苹果和1个苹果合拢起来,必然是2个,表明它又是自然的法则。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让孩子们依托自然去学习社会呢?我们何不依托孩子们的生命自然,去一同享受社会的和自然的美景呢?
教育的思考追寻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我们以为这只是回归,但其实是前进。现代化,就是人的解放,教育需要通过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来实现人的解放。而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我们来自自然,却难于回归自然,就如现在,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能说明我们思考的参照物――自然之极。难就难在教育在多年来已经被异化为远离自然了。因此,我们要通过思想和智慧,来找到教育回归自然的道路。这也是教育需要思想和智慧的另外一重理由。
这里,我们顺便进入了探讨自然的境界,我想它可以用来审视我们思想和智慧的依归。其直接的作用,是可以借此更好地读这本文集,领略其中的文章何以打动我们,我感到,其中重要的,就是引向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比如,带着这种自然的感受和追寻,读江东先生的教育文化说,更清晰地看到了他是在文化和自然的结合上驰骋思考,一个古老的带着自然气息的命名,如何使学校的文化面貌焕然一新。又如读黄永光先生广雅中学和谐教育的论述,领会了他如何把矛盾的事物结合成和谐,作为表达,我恰好在写此序的同时,获广雅中学校庆120周年邀约写了几句话,是“遐龄广雅,风致高标。春和秋丽,长领风骚”,其中“春和秋丽”是说春天般和暖的素质教育和秋天的艳丽的高考收获,都是那样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又如谢小萍副校长的文章,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教学中努力发挥人的生命自然的力量,生动地表现了教育教学如何回归自然。还有曲先生的教育公平的论述,等等。
我们的思想回归自然,就是追求真实,就会凝结为智慧。这给我们带来一种浩然之气,静气。与有静气的朋友交朋友,永远是美妙的。我们读这本文集,也就可以领略其中的美妙。在这里,我把自己的一点点思考也摆进去了,这可以说明我受到了文集的主题的鼓舞,也来参与了讨论,同时,就更不敢说这是序言了。谢谢文集的主持者给我参与讨论的机会。书供同好,祈望教正。
- 更新:2009/3/5 9:24:47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兄弟姐妹最好的相处方式,不是聚会、吃饭,而是以下三种
所以,兄弟姐妹相处的过程中,都应该有来有往、保持低调、保持距离,不要让这段难得的手足之情留下遗憾,也不要为自己的生活招来麻烦。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李镇西】?如何理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詹大年/ 孩子不想上学,是不是抑郁了......
- 陈宝生:关于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 詹大年/对“后进生”, “帮助”而不是“转化”,“共情”而不是“感化”
- 詹大年/ 有些好老师,为什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 詹大年/ 人工智能时代,“问题学生”可能是最有希望的
- 【李镇西】?如何理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09-18 07:17)
- 詹大年/ 孩子不想上学,是不是抑郁了...... (09-18 07:12)
- 陈宝生:关于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08-31 07:54)
- 詹大年/对“后进生”, “帮助”而不是“转化”,“共情”而不是“感化” (08-31 07:48)
- 詹大年/ 有些好老师,为什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08-29 05:17)
- 詹大年/ 人工智能时代,“问题学生”可能是最有希望的 (08-28 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