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开悟者,是什么境界?
-
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大道包含了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是天地万物的来源,道有两种形态,有和无。
有和无,并不是有和没有的关系,有和无如果换个说法,可以叫做“显”和“隐”。但其实,显和隐是同一个主体,只不过是人们感受认知产生了差异而已。
同样,佛和凡夫也是一体无二。妄念起来,佛就是凡夫,一念清净,凡夫即佛。
不做两样看待,完全不做区分辨别,消除二元对立,而随顺万物自然,这就是佛的境界。
老子说,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别人对你恭维是一种态度,对你呵斥也是一种态度,然而在得道者眼里,这二者并无分别。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相皆幻,唯有顺应万物,本心完全不为虚妄所动,这就是开悟者的境界。
法远禅师是归省禅师的弟子,某年,因遭遇旱灾收成不好,寺院里几乎没有人来供养米粮,僧众都开始饿肚子,有气无力。
归省禅师只好外出化缘,许久未归,法远一看僧众都快要支撑不住,就自作主张,把寺里储藏应急用的米拿出来煮粥给大伙吃。
归省禅师回来一看,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米都煮粥了,很是生气,就大声质问法远:“谁让你这么做的?”
僧众都吓得躲在一边,法远却不慌不忙地说:“弟子看大伙实在饿的不行了,就把应急用的米拿来煮粥,师父请谅解。
按理说法远也没有错,但是师父显然没想要原谅他,听了他的辩解,语气更加严厉:“你擅自动用应急物资,按照寺里规矩,打三十大板,立即驱逐出寺!”
法远默不作声,受下了三十大板,然后收拾东西离开。
但是法远并没有下山,而是在寺院门口的走廊里,寻了一个角落住下来,僧众都觉得是大伙连累了他,偷偷的给他送点粥饭,就这样一晃儿半年过去。
有一天,师父归省禅师外出,偶然看见法远正端坐角落里参禅,惊讶的说,你怎么在这里,有多久了?
法远答,半年了。
归省脸色一变,就这么白住吗?你得交房租的!
法远听了,默不作声,起身穿好僧衣,托着钵走向市集,开始为人诵经、化缘,得来的钱拿回来用做房钱。
弟子们都觉得师父有一点过分,纷纷为法远遭到这样的待遇感到不平,然而归省禅师却笑着对大伙说,你们不懂,我是故意这样做的。
后来,法远禅师继承归省禅师的衣钵,成为佛教曹洞宗第七代祖师,宋仁宗赐号圆鉴大师。
结束语——六祖坛经有云,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把这几句话时时记在心上,身体力行,就是开悟之人。
- 更新:2022/5/11 5:28:02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为什么出了“五服”,才不是亲戚?那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也仍需将传承了几千载的民族思想和传统继续向后代交棒,当今的中国之所以强大,便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民族底蕴为根基。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老子归隐故乡考 - 张松辉
- 老子归隐史实可证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中国人最缺的5个大智慧,《道德经》早就讲透了……
- 汉学家黑山:跨时空对话,亚里士多德与老子的“相遇”是巧合吗?
- 真正的开悟者,是什么境界?
- 老子归隐故乡考 - 张松辉 (07-30 06:34)
- 老子归隐史实可证 (07-30 06:25)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07-21 06:06)
- 中国人最缺的5个大智慧,《道德经》早就讲透了…… (06-23 05:33)
- 汉学家黑山:跨时空对话,亚里士多德与老子的“相遇”是巧合吗? (06-13 05:33)
- 真正的开悟者,是什么境界? (05-11 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