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道德经】张焕良: 唐代君主与道家
-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十分崇尚老子及《道德经》的皇帝。对老子著写《道德经》之地函谷关,他自然也很神往。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刚登基的李隆基率领群臣巡视天下,来到函谷关。他亲自去老子庙朝拜,并写下了《过老子庙》一诗,现编存在《全唐诗》中:
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这首诗情调凝重,语气舒缓,显露出一种庄重静谧的氛围,表达了朝圣者的崇敬心情,也极符合作者的不凡身份。
唐玄宗与函谷关的又一次结缘,就是著名的“玄宗改元”,这是唐朝历史上一件有影响的大事。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正月间,陈王珪府参军田同秀报称老子给其托梦,告诉他“藏灵符在尹喜故宅”。唐玄宗闻听大喜,即遣人至函谷关尹喜故宅处挖掘,最后果然掘得“灵符”。“灵符”为桃木所制,上刻古体“桑”字。群臣拆释为四十八笔画,喻示老子要保佑玄宗在位四十八年。唐玄宗很是高兴,认为这是老子对他的恩赐,是天意,于是便把年号由开元改为“天宝”,将函谷关所在的桃林县改为“灵宝”县。这也就是“灵宝”县名的由来。对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轶事,特别是掘得“灵符”一事,后人都以为是人为做手脚来取悦皇帝,例如编写过《资治通鉴》的北宋宰相司马光就对此疑惑过,认为“时人皆疑宝符同秀所为”。但无论怎样,应该肯定的是:既使是场“闹剧”,它也在函谷关发生过。它的发生影响了历史,使得千古要塞增添了更加诱人的神韵。
唐玄宗崇尚老子,其实也是承袭了李唐王朝的一贯传统。唐朝开国之初,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其远祖,号召朝臣百姓研读《道德经》,他甚至派道家学者远涉高丽国教授《道德经》。其后,李世民继位为太宗,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老子姓李,名耳,原为周朝守藏史,又称柱下史。唐太宗再次认定老子是其根宗。他选择了老子《道德经》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起用道门高士魏征为宰相,崇尚“以静养民”的道家政治方略,造就“贞观之治”稳定而繁荣的社会局面。玄宗李隆基上台后,更加重视这一点。他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诏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置“崇玄学”博士,其生徒皆令习《道德经》等道门要典。他还把两位有名的道士卢鸿、司马承祯调入京城,使他们隐居的终南山成了一些人沽名待诏的最好去处,一时间形成了“终南捷径”热。
由于唐玄宗“崇道”文化政策的贯彻,研习《道德经》的浪潮更加波澜壮阔,而社会经济之繁荣也达到了唐朝的鼎盛阶段。虽然不能说盛唐的经济繁荣与倡导《道德经》的研习风气有必然的联系,但恐怕也不能否认这种文化政治导向的重要作用。
- 更新:2022/3/7 5:17:57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为什么出了“五服”,才不是亲戚?那你知道“五服”是什么吗?
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也仍需将传承了几千载的民族思想和传统继续向后代交棒,当今的中国之所以强大,便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民族底蕴为根基。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老子归隐故乡考 - 张松辉
- 老子归隐史实可证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中国人最缺的5个大智慧,《道德经》早就讲透了……
- 汉学家黑山:跨时空对话,亚里士多德与老子的“相遇”是巧合吗?
- 真正的开悟者,是什么境界?
- 老子归隐故乡考 - 张松辉 (07-30 06:34)
- 老子归隐史实可证 (07-30 06:25)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07-21 06:06)
- 中国人最缺的5个大智慧,《道德经》早就讲透了…… (06-23 05:33)
- 汉学家黑山:跨时空对话,亚里士多德与老子的“相遇”是巧合吗? (06-13 05:33)
- 真正的开悟者,是什么境界? (05-11 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