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高贵!
-
1
教养,是立足之本
真正高贵的不是出身,是教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养。
教养,是培养孩子成人的灵魂,是教育孩子成材的基础,只想通过穷养或富养的捷径,剑走偏锋。
看似奇巧,自以为可以出奇制胜,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功亏一篑。
有教养的人必然是懂得自尊与尊重他人的人,是衣着举止得体、知书达理、做事有分寸的人。
在生活中他们就好像阳光,带给人温暖和幸福,相处起来更让人觉得舒服,更能赢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对于父母而言,当你每天讨论穷养、富养的时候,其实都不如教养来得实在,无教养寸步难行。
教养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与其给孩子留下财富,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
所以,教养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良好的教养,才是孩子立足的根本。
很多人常说,怎样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呢?好像很难。
其实也不难,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就看他得意时的姿态。
有的人取得一点小成就,或者一点点虚妄的名声就飘飘然,开始吹嘘自己、看不起其他的人;
有的人面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
这样的人,你会觉得他有教养吗?
古来,成功之士大多怀有谦逊之心。
比如:不耻下问的孔子、三顾茅庐的刘备、韬光养晦的曾国藩。
谦虚谨慎,其实也是一种美德和修养,希望你我都能有。
2
教养,让你跟别人不一样
教养跟穷富无关。
飞法国的头等舱上也有没教养的行为,偏远乡村的田埂上人们也知道礼义廉耻。
所谓教养,简单了说,就是不管你的出身和背景,都努力做个更好一点的人。
农民工担心自己弄脏了地铁的椅子,席地而坐,是教养;
小朋友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花盆,在门口等了主人一整天就为了说一句“对不起”,是教养;
爸爸妈妈从来不在老人和孩子的面前吵架,是教养。
教养像是万物复苏的春天,给人带来百花齐放的美好享受,又像是高温炎热的夏天,让人感受到火辣辣的热情。
然而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只灌输知识,不培养气质;
只注重有形的考核指标,不看重无形的心灵塑造。
易中天就曾经批评:
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
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善良,没有人去想。
这样的教育,培养的是“为己”的人:通过努力的考试,获取更多混迹社会的凭据。
无微不至的教养,在你不经意间,也能泄露出你的灵魂;在你卑微的时候,也能彰显你的贵族气质。
被称为“中国最后的贵族”的郭婉莹,直到临死前的一天,还要求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穿旗袍。
文革期间,她能弯下高贵的头颅去洗又脏又臭的厕所,但决不允许自己的妆容出现一点马虎,用煤球炉蒸出带有彼得堡风味的西式蛋糕,看书甚至要用镊子翻书页。
毕淑敏说:“教养是细水长流的,具有某种坚定的流向和既定的轨道性。”
它是后天养成的品质,但一旦养成,就深植于我们的骨髓。
无论在什么时候,展现我们的教养,等于展现我们灵魂的模样。
教养不仅仅是发乎其外、如何待人接物的姿态;实际上是“为己”与“为人”的结合。
正如有人总结过的:让别人舒服,让自己不憋屈。
当你需要吵吵嚷嚷向别人表现自己的教养之时,其实你已经没什么教养。
而当你自信于自己的行为举止,乃至生活方式、应世观念,你无往而不是在展现教养。这就是所谓从心所欲的境界。
- 更新:2021/3/31 6:11:38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22.【老子】一读就懂的道德经系列微课(第二十二章3个)
老子的为人哲学就是“不争”:不显摆、不彰显、不邀功、不显贵。为人处世要遵循道的基本规律,遵循自然的规律,并不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争上游,而是不设立...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良心最贵 (04-15 06:05)
- 做好自己,不解释! (04-15 05:35)
- 别把过去看得太重,别把现在看得太轻 (04-14 05:45)
- 人到中年,学会富养自己 (04-14 05:36)
- 做到这三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04-13 05:13)
- 每天踮脚尖走路15分钟,四个问题可能悄悄“走没了” (04-13 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