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特级教师:教育惩戒的艺术,都藏在这12个分寸里

作者:郑英 来源:新校长传媒 点击:7028


时下,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主流理论,这本是意在呼唤主体教育的回归,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当作教条推行。人们将教育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正面教育”上,动辄责惩戒,把惩戒和尊重人格对立起来,并时常将其上纲上线为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使得一线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教育,是不是必须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惩戒,是否就是对“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背叛?如何正确看待惩戒的教育价值并合理运用,已经成了广大教师必须直面的重要教育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中找到启示。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及时得到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同样,一个学生具有破坏性的行为若不及时得到修正,将会导致其更多的破坏性行为,甚至整个班级都会被他影响。为了修正学生的行为,当正面说服、柔性教育难以奏效时,我们必须勇敢地拿起惩戒这把利剑,以免出现更多的“破窗”。

对此,马卡连柯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个人相信,惩戒并不真的有那么大的好处。但我坚信下面这样的事实: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须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其次,教育的功能在于人格的引领和行为的规范,前者主要依赖道德的濡染和熏陶,后者则需要借助一定的强制手段。如有人违反了相应的规则,就得对其施以适当的惩戒,强制其达到应有的规范,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放弃了应有的惩戒权利,教育就只剩下苍白无力的“语重心长”和脆弱不堪的“苦口婆心”;如果忽视了应有的惩戒义务,教育就成了轻描淡写的“隔靴搔痒”和不负责任的“放任纵容”。

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滥用、误用惩戒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又要还惩戒以一席之地,让它回到它本该拥有的位置。

高明的惩戒者总是能明察秋毫,拿捏自如,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 错误程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等,灵活机智地选择不同的惩戒方式,并努力将惩戒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使其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如何使用令人信服的、健康的、“低碳”的惩戒方式?笔者提供以下有操作性的建议。

一、依“法”施罚,制度立威

实施惩戒的第一个原则是受罚者必须主观具有过错,而判定其行为是否有过错,依据是清晰而合理的规则。所以,实施惩戒的前置条件是制定好规则,并在惩戒的方式内容、操作实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订立“君子协议”,而后严格执行。

当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规则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也不能僵化死板地去执行。规则只是为实施惩戒提供了“粗线条”的样本。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需要灵活地运用教育智慧以补充“血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灵动性和艺术性。那么,如何订立清晰而合理的惩戒规则呢?


留有空间——赋予丰盈的弹性

我与班上的学生几经讨论,最终制定了惩罚“自助餐”,学生 根据所犯错误大小,选择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接受惩罚:A.为过错行为做好补救工作,并视情节轻重上交300~600字的心理感 受一篇;B.搜集相关的哲理故事3篇,并在课间、饭后流畅地讲给同学们听,与同学们分享;C.将事情经过编写成情景剧并 进行表演,也可以采用漫画等形式;D.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或参加一项公益(文体)活动,记录过程并写下感触;E.放学后被剥夺自由半小时,利用这段时间反省或背诵一些国学经典;F.为相 关工作贡献一个金点子或提出合理化建议;G.制作小礼物送给受 伤害者并表示歉意;H.在班里讲述一则名人故事及其对自己的启 示;I.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并教会全班同学。(注:情节恶劣者将附带取消评优资格)

惩戒的规则要明确,“丑话”要说在前,要给学生一个“可视”的标准,使他们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错误的几率,从而起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作用。同时,惩戒又要有一定的“弹性”,那种固定的、死板的惩戒方式,时间久了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前后因果的思维定式,一旦犯错,便早早做好思想准备,此时惩戒实际上已经起不到效果了,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本案例中提到的“自助餐”式惩戒方式,其思想内核是竭力维护规则的权威性及其认定的秩序,从而做到既灵活机动,又不失严肃。

平等遵守——赋予普遍约束力

我们班的惩戒措施均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还专门为班主任量身定做了惩戒措施。班主任如出现无故对学生发火、拖堂五分钟以上、错误批评学生一次、用不文明语言辱骂学生、未经学生允许擅自占用自习课或其他学科教学时间等行为,也将从以上的惩戒“自助餐”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接受惩罚。(注:对教师的惩戒,由班长执行,全班同学监督)

这样,班主任和学生都共同遵守规则,没有任何凌驾于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只有对集体中所有成员都执行统一的标准,这个集体中的成员才会口服心服,进而愿意遵守这些规则。本案例中,教师率先示范, 身教言传,没有塑造“铁腕”“专制”“强权”的形象,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于是,遵守规则成了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整个集体的意愿。

借力家长——组成有力的同盟军

我们班的惩戒规则,还为学生在家中所犯的错误(如恶语顶撞父母)提供惩戒参考。家长一旦将孩子的行为反馈给我,我就无条件地扮演“第三人”,积极搭桥牵线,让父母与孩子重归于好;有时也积极支持父母实施一些惩戒措施,例如,减少孩子的零花钱、取消带孩子出游的计划、减少孩子看电视或玩电脑的时间,等等。当然,有时我也会主动联系家长,据实反映学生犯错误的经过,提出家庭惩戒的具体方式,让家长成为惩戒的监督者。如此一来,家校一条心,家长的作用便能充分发挥

联合家长,不是为了推卸教育责任,而是为了让家长助力,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形成合力,使惩戒教育更有成效。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规则不仅在班级中存在,在生活中也普遍存在,于是家庭惩戒成了使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熟的有效“实习体验”。同时,及时与家长沟通,还可以避免家长只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词,了解家长对教师实施惩戒的具体看法,并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在惩戒实施过程中积极配合,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二、语言责罚,有意言说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所以,我们需重视语言责罚的力量。有时轻轻一句点拨可让学生泪流满面,有时重重一声棒喝可惊醒梦中人。那么,如何言说才能打动学生呢?有效的语言责罚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下提供的方式仅作参考。


设喻明理——于无声处听惊雷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借喻虽是一种修辞手法,却也可以用作一种重要的语言惩戒手段,因为它要言不烦,简洁利落,却又意蕴深远, 能悄无声息地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它犹如一枚“青橄榄”,苦涩中透着甘甜,能够让学生“开胃生津”,回味无穷,有时比单刀直入的训诫更为有效。当然,这种方式对教师的语言功底有着很高的要求,若教师平时不勤于仰取俯拾,就难有功力发挥其奇效。

当头棒喝——狂风暴雨猛洗礼

班里有一名学生成绩出色,但很自以为是,张扬显摆,课堂上频频插嘴,屡屡打断老师的讲解,非要等到老师厉声制止后才肯罢休。于是我问他:“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臭美’一词,你可知道何为臭美?”他一时摸不着头脑。我继续:“我们看‘臭’字怎么写:一个‘自’,一个‘大’,再加‘一点’,所以臭美可理解为多了一点儿自大。”该生低头不语,此后很少在课堂上随意打断老师的授课了。

教室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说,学生犯了错可以听之任之,当好言相劝不起作用的时候,教师必须辅以惩戒手段,对学生进行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夫子当即停止授课并拍案怒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正是这样的棒喝,使宰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得当的棒喝确实是一种有效的语言惩戒手段。

反话正说——言此意彼自意会

有个学生抄袭了他人的试卷,甚至连名字都“拷贝”了过来。于是,我在班上不动声色地说:“我们班有位同学的作业写得真是认真。”我顿了顿,只见学生个个挺起身子,期待我说出他们的名字。我继续:“能够一字不落,连人家的名字都不轻易放过。”同学们顿时笑得前仰后合,相顾环视,猜测这个主人公到底是谁,而那位抄袭的学生则红着脸低头不语。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惩戒方式,目的在于敲山震虎,让学生自我领会、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让其认识到了错误,可谓“利于病”也“利于行”。本案例中,“连人家的名字都不轻易放过”的言说,运用的是逻辑推理中的归谬法,清晰明朗,意蕴深刻。当然,反话正说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你怎样说和在什么场合说。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场合,认清对象,区别对待,要注意语言环境,同时在遣词造句上掌握分寸。

和“言”悦色——柔声细语润无声

有个学生迟到了,拿着早点大步飞奔上楼。我赶紧迎上去, 接过他的早点:“睡过头了吧,东西给我,快去上课,下课来吃吧。”该生羞红着脸去了教室。下课后,他过来,尴尬地接过早点。我说:“早起10分钟不就没事了?”该生更是羞愧地低下了头。

当学生不以小错为过时,教师就该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寒光闪闪;当学生犯错后对过错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为此感到不安和愧疚时,教师就该用柔和的语言对其加以抚慰和体谅。上述案例中,教师虽只有寥寥数语,却是入情入理。这样的惩戒没有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辞,但它能在不经意间温暖学生的心,也能撼动学生的心。这样的惩戒源自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事实上,只有让学生体验到被爱时,他们才会在心底接受惩戒,在教师的深切期望和真诚关爱中反躬自省,进而改正错误。

三、引导担责,落到实处

有这样一个故事被人津津乐道:美国前总统里根年少时,有一次由于踢球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一块玻璃,须赔偿 12.5美元。少年里根只好找到父亲,父亲说:“是你打碎的你就要赔,若没有钱,我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还。”这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终于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当他回忆起此事时,他说,正是这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人必须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个故事为惩戒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为错误行为承担责任

合理代偿——为错误行为付出代价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尤其在违反规则后,更要为违规行为付出代价;同时必须让他们明白,人的自由是相对的,当你侵害到他人的自由时,你自己的自由就要受到限制。这就是惩戒。当然,惩戒一般只能制止或减少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而不能消除这些行为。要真正消除不良行为,还得有赖于学生的内在力量。代偿式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惩戒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动力,所以不能轻易将它们定义为变相体罚或不当代偿,从而低估它们的正面教育意义。

弥补过失——为破洞绣上美丽的花

课间,一个学生在教室里打嗒嗒球,一不小心,将球拍到窗户上,把玻璃打碎了。我得知后赶紧跑进教室,首先急切地问:“伤到人没有?”“肇事”学生嗫嚅道:“没有。”我这才放下心来。接下来便是如何惩处该学生的问题,因为在教室里打球是班规所不允许的,既然他违反了规则就不可不了了之,但他又并非故意,所以也不可上纲上线。经过思考,我决定让他自己量好尺寸去购买玻璃,同时考虑到玻璃的不安全性,我偷偷地给他父亲打了电话说明原委,并建议他协助运送。该生后来说,这件事让他明白:心存侥幸必致不幸,要为自己的过错买单。

通过惩戒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免日后再犯相同的错误,这样做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也胜过简单粗暴的训斥。它既不伤人自尊,又能使人辨明是非;既让学生知其然,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更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有助于他们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认识。

正如美国知名教育家简·纳尔逊博士所说,错误是很棒的学习机会,当你犯了错误时不要苛责自己,而要从中受益。找出原因,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感受,看看你能从中学到什么,发现现在你能做什么。做你真心想做的事,成功自然会跟随而来。

还治其身——让故意犯错者有苦说不出

一天,课间操时间有一位男生因脚伤请假,没想到第二天多人集体告假,理由都是身体不适,不是感冒了就是嗓子很痛。联想到他们下课时那生龙活虎的样子,不难猜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可我苦于没有证据,于是关照他们要好好休息,然后去医务室拿来开水和板蓝根给他们服用,学生们面面相觑,只好硬着头皮喝了下去。此后这类事件再未上演。

如果教师对这种瞒天过海的做法予以默许或视而不见,会让学生的伎俩得逞,并助长其侥幸心理,以后他们必定会故伎重演。而在本案例中,教师顺水推舟表示关心,这反倒让那些企图靠请假来逃避做操的同学萌生羞愧之心,他们哑巴吃黄连,只好硬着头皮“享受”教师合乎情理却让他们消受不起的关照。在这里,教师虽未揭穿学生的谎言,却在不动声色中惩戒了学生的撒谎行为,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然,如果学生确实身体不适,那自然该另当别论,而判断学生是真生病还是假生病,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明察善辨的慧眼。

三、心灵责罚,拨动心弦

惩戒要讲究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对心灵要有震撼作用。

引导反省——引导学生进行内心对话

有个学生喜欢上课插嘴,而且讲的基本都是与上课内容无关的话题,常常打断教师的讲课思路或将思路引向别处。部分同学开始还跟着他瞎附和,经教师引导后渐渐对这种行为心生反感。教师有时也会提醒该生,但该生依然我行我素。于是班主任为他量身定做了一套惩戒措施:一节课无端插话一次,写一篇作文描述事情的经过,作文可以是记叙文;第二次无端插话,则写一篇作文论述当时引发他做出该行为的原因及该行为的危害性,但这次须写议论文。从此之后,该生大有长进,班主任对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时间限度由一节课改为一天,再后来是一个星期,最后是一个月。经过这样的惩戒,这位学生基本克服了过去的“顽疾”。

上述案例中,教师匠心独具地以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反省自己,让学生通过反思来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当然,在学生反省的同时,教师也切莫忘了反思自己,因为学生的过错有时与教师有着一定的关系,可能是由于教师之前的教育无效,也可能是教师未及时关注,没有把学生的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师生共同反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惩戒教育。

计算成本——让学生产生心疼感

班级讨论后约定,除了春秋游,平时大家都不许带手机上学, 但有个男生还是带了。于是我让他们“预算”一下该行为所要付出的成本:手机可能被没收;一旦被没收,损失的就不只是钱,还有面子;若没被没收,其他同学见他可以全身而退,会仿效他的做法,由此可能引发攀比之风;手机的用途可能会发生变化,说不定有人会用于抄袭作业;用途一多,费用便会因此高起来,零花钱便会告急……学生越算越心疼,纷纷表示带手机上学太得不偿失了。

惩戒要起到良好作用的前提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惩戒上,这种自我惩戒即心灵的惩戒,是惭愧、负疚、自责、后悔等情绪体验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折磨和自省,从而使犯错学生不仅获得教训,更获得自我成长。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为了让学生自悟,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这种做法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责罚是为他好,并因此欣然接受。

综上,过于倚重惩戒的教育是“粗暴”的教育,完全摒弃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当然,在采用各种惩戒方式前,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其适用条件,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同时,惩戒不能孤立地使用,必须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具柔性。祝愿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赏识教育的大旗高高飘扬,而惩戒教育的威力也丝毫不减。

更新:2021-01-08 07:26:0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