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朱阳老街记忆

作者:渴望 来源:普洱雅苑 点击:4163

   秋意斑斓,时光墨染,沐浴着午后阳光带来的宁静,沉淀在心底的往事在秋季的碧空中如云朵一样慢慢蕴开。有些事,如风中卷云,飘散天涯;有些人,如溪流落花,被心流忘记;有的地方,却是你心中永远的温暖,时时魂牵梦绕,如在眼前。

   朱阳老街,便是留存在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第一次见到这条老街,是我小学毕业后(一九八六年),暑假开学要去乡中学读书时。镇子离我的家很远,大约有六十里山路。那个时候,仅有的交通工具是马车(马拉车)。赶上开学季,大队安排车夫把学生的被褥和粮食统一装车运送,人则要步行。曲曲折折的蜿蜒山路,走起来很辛苦,还是孩子的我心里却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和希望,镇子上的繁华和新奇,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个绚丽的梦。而现在,我终于可以见到它了。走了一天的山路,趟了无数条河,黄昏时分终于到达了朱阳街上。已经疲惫不堪的我,看到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的街道,仍然兴奋不已。父亲领着我,进了街道拐角处的一家饭店,我特意看了看门牌,上面写着:“第二食堂”。低矮的瓦房,门是木板组成的,可以拆卸。门前的炉子上正做着金黄喷香的大饼,旁边的炉旁,一师傅正在麻利地炸着油条,黄灿灿的油条在沸腾的油锅里翻滚着……顿时感到饥饿难忍。父亲点了两碗捞面后,坐在桌旁给我讲,这是街上的第二食堂,人们都叫它小食堂,还有一家是第一食堂,也就是街上最大最好的饭店,在正街,那里的饭菜比这贵,我们普通人都不去那里。吃过饭后,父亲带着我到乡中去报到。这所中学是乡里唯一的中学,坐落在老街的东头,校门口高高悬挂着:“灵宝第四初级中学”的牌匾。进入铁门后,一眼便看到坐北朝南的两层教学楼(在那时已是最现代的了)。从教学楼的西面进去,后面是连续几排的青砖瓦房的教室,每一排中间都长着高大的杨树,显得宁静又神秘。穿过几排房屋走到后面,便是学校的舞台。舞台两侧各有一排青砖小楼,下面是教室,楼上是宿舍。男同学的在东边楼上,女同学的在西边楼上。再往后走,就是最后一排房屋了,东边是学生食堂,西边是教师食堂,院中间一口水井,每天都能听到铁桶跟着井绳上上下下,辘轳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出了东门,就是学校的操场,长方形,布置着四个篮球场,钢管制作的篮球架喷着蓝漆,虽还是土场子,可也平平整整,比起我小学时代的球场和木制篮架气派多了。朱阳老街就横亘在我们学校门前,呈东西走向,水泥混凝土铺成的狭窄的街道,两边各留约二尺宽的一个排水沟,低矮的青砖瓦房平行分布两边,商铺鳞次栉比,老旧斑驳。低矮的木板门依然起着重要作用,青一色的木制活动门板,早上店铺老板把门板逐一拆下,开始一天的经营,到晚上打烊后,再一块一块安装上,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闲适和安然,愈加显衬出古镇的宁静幽远。每一家店铺门口和街道边的排水沟上,都架有两块水泥板做为通道,供顾客往来。每当下雨时,总会有鲁莽的人不小心掉进排水沟,惹得过往行人一阵发笑。


   顺着学校的方向,沿着街道向西走,老街渐次呈现出它的热闹。一般情况下,街面上也不是十分的喧杂,行人大都一副不紧不慢,悠闲自在的模样,或是闲逛,或是置物,笑语盈盈,相互寒暄,仿佛时间沉淀了下来,有一种诗意的美好。老街上的居民过着的是一种散漫、朴素、自然的生活。当清晨的阳光照进灰暗的门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和往常一样,掀开盖在窗下杂货摊上的蓝印花布,虽是一些针线和钮扣之类的东西,老太太依旧取下挂在墙上的鸡毛禅子,拂去上面的灰尘,似乎在拂去逝去的岁月。那些卖竹篮的,卖烧饼的,还有那老式的剃头店……也都在晨光的铺照中纷纷开张营业,开始了新的鲜亮的一天。光顾这里生意的大都是一些老主顾,他们在边谈边笑中就达成了买卖,就像是串门的老亲戚一样。最繁华的当属老街中间新盖的三层百货大楼了。新式的门面非常气派,两边开着两个推拉式全玻璃大门。进入楼内,整齐的玻璃柜台和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种类繁多,陈列有序。东边是卖衣服布匹鞋帽的,中间是卖化妆品的,西边是卖学习用品,五金家电电器的,就数这里最热闹,柜台上的卡带录音机里不停地播放着最流行的歌曲,吸引着众多人驻足欣赏。我上初中的三年时间里,有很多惹人遐想令人沉醉的歌曲都是在这里听到的,比如《故乡的云》、《甜蜜蜜》、《一无所有》等等。露天电影院,坐落在老街的最西头,前面是两层的楼房,一楼是两个售票窗口,二楼是放映室,看起来非常破旧,与一墙之隔庄重威严的乡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电影院的楼房和乡政府外墙之间一个约一米宽的通道进入后,才能到达露天电影院。四周的围墙很高,场地上用水泥板支起来的座位,一排一排的排列着,最后面竖立着两根钢管,上面挂着白色的银幕。别看这么简陋的电影院,那可是乡上唯一最热闹的娱乐场所。记得上初三那年,满大街都张贴着《红高梁》电影的海报,就连学校大门口前的板报栏上也都贴的是。海报左上角的女主角,穿着大红对襟棉袄,骑着一头小毛驴,中间是四个轿夫抬着一顶大红花轿,轿帘半遮半开,轿中坐着的新娘露出水嫩娇羞的面容,甚是好看。右边一片成熟了的大红高梁,把杆子压的弯弯的。下面的几行小字写着:“红高梁”电影全国首映,大导演张艺谋,主演巩俐,姜文,票价两元。全校的同学都在海报前观看评头论足,我也不例外,但心里却暗自盘算着,平时的电影票价伍毛钱都不舍得去看,这次的票价这么贵?肯定是去不了了。其实我也明白,能去的同学并不多,大多数同学还是和我一样,家庭条件并不允许。


   到了晚上快八点时,我们班上几个平时比较调皮捣蛋的同学,拉着我,说一块去看电影。我就有些纳闷,明明都没有买电影票,怎么去?一个要好的同学贴在我耳边说不用买票,他们有办法能进去。我还将信将疑时,就被他们几个连拉带拽地走出了校门,直奔电影院。路上,他们告诉我,一会要从乡政府的院墙边上翻墙过去。我一听,心里就开始咚咚乱跳,有些害怕,我可是从来都没干过这种事情呀。他们几个安慰我说没事的,他们经常翻墙看电影,从来就没被捉到过。一个个得意忘形,满脸讪笑,很是瞧不起我的胆怯。我是边犹豫边被他们拉着来到墙角下的。抬头一看,黑暗中翻墙的人还真不少,个个身手都很麻利,看来是没少翻墙。下面的人一扶,墙上面的人一拉,利利索索地就翻上了墙头。有些笨拙的我也被他们连拉带扶的凑上了墙头。上到墙头后,还要双脚交替走一字线,向前走十多米远,才能跳进露天影院的场子里。我是第一次翻墙看电影,不熟悉地形,也不知下面就是乡政府机关厕所的蓄粪池,直到上了墙后,一个同学才悄悄地嘱咐我,让我小心点,说墙下面就是个若大的粪便池,要是跌下去,那就麻烦大了!不说还不大紧,这一说,我心里立马紧张了起来,晃晃悠悠在黑暗中前行,十几米的距离却感到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艰难。眼看快要走到头时,一个趔趄,两腿已滑下高墙。那一瞬间,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两只手在身体快速下落时,飞快地抓住了墙头,使出浑身的劲,总算是又翻上了墙,有惊无险地进入了电影院。我估计,在朱阳街上,有我这样经历的少年不在少数。少年时翻墙看电影的那种新奇和刺激,至今依然还常常让我忍不住地嘿嘿直乐。从电影院再往西走,就是一片居民区了。临马路边上,依次开有几间铁匠铺子。冬天的时候,铁匠铺子的炉火前总是围着好多人,他们边烤火,边和铁匠师傅聊天。六十来岁的掌钳师傅,脸、额头上布满了小小的黑麻点儿。据说,那是长年累月火星儿迸溅所致。年轻点的汉子,抡着大锤,侧立一旁。只见炉中炭火噼噼叭叭,蹿升跳跃,很快,埋在炭火里的铁就被烧得通红。老铁匠持一把长钳,将热铁夹到铁砧上,他手中的小锤叮当一声敲击,小伙的大锤就应声砸下来,四溅的火花迸出老远,吓得周围的人慌忙跳开。老铁匠的小锤敲向哪里里,大锤就砸向哪里。小锤叮叮当当,大锤铿铿锵锵,伴随着一曲火与铁的合奏,一件器具便在美妙的敲击声中被打成了。然后浸入水中淬火,咝的一声,一股热气,满屋缭绕,这时,老铁匠的嘴角就会显露出一丝惬意满足的微笑。可别小看了这铁匠铺,那时庄稼人所用的䦆镰锄斧,一系列铁器工具可全都是这些铁匠师傅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


   老街上,有一条横贯东西的灌溉水渠。清辙见底的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每当早晨和下午,都会看见男女老少在渠边,或洗衣,或戏水,或坐在凳子上摇着手里的蒲扇纳凉下棋,也有小孩光着屁股直接跳到渠水里洗澡,欢笑声伴着流水声掠空而起,看似嘈杂繁乱,却透着一种自然悠闲的田园风光。水渠的东边多为居民的菜地,那竹架上垂挂的一根根粗壮青脆的黄瓜,那一串一串红的让人眼馋的西红柿,最令人牵挂和惦念。记得一次和几个同学经过那里时,不知怎么就非常馋,便跳进菜地里,人一下去,才陡然发现菜地刚被浇过,双脚深陷泥沼不能自拔,急忙抽身却为时已晚,惊慌失措中用尽全力拔出双脚,脚上的鞋子则沉没在泥水中看不到了。弯下腰在泥里一阵乱摸,心中又怕又急,这时不知谁一声喊,大家纷纷逃窜,有的光脚丫,有的提着一只鞋,别提有多狼狈了。


   站在老街上,向南望去,便是美丽如画的芙蓉坡。芙蓉坡的西侧是纯土源,大片的苹果园呈阶梯式一垄一垄沿着山基向上,勤劳的果农把果园打理的井井有条,尤其是花开季节,沟沟岔岔,坡坡垴垴,桃花、梨花、苹果花依时序竞相开放,走入其间,迎面一缕春风,四围都是花香,好似仙境一般。芙蓉坡的东侧土源上则多为杨槐树,杨槐花开之时,常有许多外地的放蜂人遁香而至,把蜂箱摆放在杨槐林下,在这清幽宁静的山野间酿造着他们的甜蜜生活。夏天的黄昏,老街上的人们便三三两两结伴出行,沿着河边,漫步到芙蓉坡,乘凉纳风。此刻,夜色将临,微风阵阵,山野间浓郁的草木气息弥漫开来。站在芙蓉坡上,放眼俯瞰,朱阳街区尽收眠底。一排排房屋在灯光的映照下,清淅,明朗,安静,祥和,宛若一曲优美纯净的小夜曲。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朱阳老街,繁而不华,忙而不乱,群山怀抱之中的这座古镇处处都散发着一种超然于世的宁静和安适。一年四季的更迭交替中,老街也有属于她的热闹和喧哗——一年一度古老而盛大的“二月五会”。这一盛会起源于何时,从来没有听大人们讲过。只是每年过完了正月天,父亲便常常把二月五的古会挂在嘴边,天天念叨着,盘算着,像是要去赶赴一场盛宴,满脸满眼都是无限的神往。古会这一天,但凡是朱阳人,都会携老带幼,穿着一新,赶着车,骑着驴,早早地从自家的院落里走出来,他们踩着晨早的冷霜,迎着初升的太阳,或是在崎岖的山道步行,或是在田间的小路上急走,在他们的目光中,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一路向着镇区出发,再出发。这一天,朱阳街上,一如涨了春潮的河水,处处都是纷杂喧闹,处处都是人来人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带着货物,从山那头的洛南,从山这头的阳平,肩挑背扛,车拉人推,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地汇聚在朱阳的二月五古会上。平时买不到的稀罕货物,这里有;平时吃不到的特色小吃,这里有;平时瞅不到的漂亮小媳妇大姑娘,这里更是多的很。最热闹的还是戏台前,人挨人,人挤人,台上咿咿呀呀,古往今来,唱不完的悲欢离合。台下聚精会神,各有所思,说不尽的喜怒哀乐。各类小吃摊围绕戏台依次排开,石子烧饼肉夹馍,生炒凉粉羊肉汤,每一家的小摊前都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外地来的马戏团,杂技团,也在旁边空地上搭起棚子,锣鼓一响,好戏开始,会看的看个稀奇,不会看的看个热闹。游动的小商小贩更是宛若一条游鱼穿行在稠密的人群中,高高低低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响彻在小镇的上空,给二月五古会凭添了许多的生动韵味。在朱阳人看来,古会是他们心底一个永远不变的情结,仿佛根植在生命中一样。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明白,这热闹纷繁的古会是山区农人们辛苦劳作一年后的压力释放,是寂寞乡村呈现喜庆和欢乐的一个舞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朱阳老街,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记忆深处的一个符号了,逐渐荒芜和远离,不再寻觅,也不再追念。如今的朱阳街,已是今非昔比。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宽阔街道,镇区里的各种建筑鳞次栉比焕然一新,无不在书写着新时代的美好和富足。但在我的心中,仍然禁不住会时时想起朱阳老街的往昔过往。因为,那里有我少年时代青涩而美好的时光,有我一生割舍不掉的深情回忆。(图片来自网络)


更新:2018-09-24 06:45:0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