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难忘儿时的腊八粥

作者:赵连友 来源:河南文苑 点击:2253

   日月如梭,到了知天命之年,更觉时间过得飞快。鸡年的春节仿佛就在昨天,今天早上起来一睁眼,却又到了腊八,当爱人把热气腾腾、香甜扑鼻的腊八粥端上饭桌的时候,不禁又勾起我对儿时美食——腊八粥的回忆。

   我1963年出生在鲁南山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打我记事起,就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社改乡、队改村和农村一系列的改革开放,老百姓的日子才逐渐好过起来。
我是父母6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早在我还不记事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当时,乡村还比较贫困,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上有奶奶,下有年幼的我们,一大家子9口人,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整天除了地瓜粥还是地瓜粥,有时就连地瓜粥都稀得能照出人影来。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粥。要说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就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月,每年到了腊月的时候,母亲便开始准备做腊八粥的原料了。那时的原料只是小米、黄豆、地瓜和红枣,就是这些简单的材料,还是靠母亲平日里做饭一粒粒节省下来的。到了腊八这一天,母亲便早早的起来,添上半锅水,放上平日背着我们藏起来的材料,点起柴火,架上风箱,慢慢地熬制腊八粥。一会的功夫,白白的蒸汽从锅里冒出来了,蒸汽越来越浓,四处飘散,满院飘香,我们远远地闻着锅里飘来的腊八粥香,心里美滋滋地,馋人的口水不争气地往外流。
   尽管看着眼馋,但我们姐妹兄弟都很守规矩,一定要等到父亲下工回来才能开饭。在我们焦急的等待中,父亲终于回来了,母亲便开始给大家盛饭,由于一家人多,没那么多的腊八粥,母亲先给奶奶盛上一满碗,再给干活的父亲盛上大半碗,然后给我们姐妹兄弟几个盛,等轮到母亲的时候,锅里仅剩下一点点锅底子了。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是要把自己碗里的腊八粥分一些给母亲,我们也都争着给母亲分,尽管母亲不让分,但最终还是犟不过大家,只是象征性地分一些,美食一家人共同享用,其乐融融,温馨而幸福。
   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五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但是,现在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总难免令人心酸不已。
   如今,家乡人如果不怕麻烦,天天吃、顿顿吃腊八粥都不成问题了。而且,现在的腊八粥多是用大米或糯米,加各种豆类及干果,如莲子、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百合、桂圆肉等,也还可以再加各种花色食物及调味品,煮成一种特殊的粥,那吃起来不但香甜可口,而且真的是营养丰富,还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人们还美其名曰:美食疗法。不仅如此,现在的腊八粥不单单再是“腊八”的专用品,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吃得到,如果自己不愿意做,超市里有现成的,花样多多,一应尽有。
   尽管如此,童年时期吃腊八粥的情景却萦绕在心中,永远难以忘记。


   作者简介
   【赵连友,男,55岁。山东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枣庄市诗词歌赋家协会会员、山亭区作家协会会员。历任乡镇文化站长、宣传干事(副科级)、总工会主席、人大主席团常务副主席(正科级),现任山亭区西集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怀着对文学的崇敬与热爱,坚持业余创作三十余载,发表诗歌、散文作品200余件,有30余件作品入选作品集或获奖。】



更新:2018-01-25 05:48:2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