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图文】问道高效课堂学习系统

作者:杨丰烈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6483

在郑州新世纪课程研究院两年的工作中,耳闻目睹了诸多专家们关于高效课堂的专题讲座和诊断培训,亲身体验到学校推广和教师实践的行动艰辛、成功喜悦。渐渐地使自己原有的“惜时增效”课题,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准则和操作流程。

我认为,高效课堂之所以能够具有教师成长、学生成才的双“惜时增效”功能,是因为他既有“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做引领,又有“小组、流程、展示、导学、评价和检测”六大学习系统做支撑。使我倡导的 “教师走下讲堂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俯下身子与互动、交流、帮助、点拨学习”的教学行为,更加有的放矢,不再虚张声势;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不再是一句空话。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信息技术素养,在学、展、点、练、评的行动学习中,均得以提升。

从“学中心”的观点出发,支撑高效课堂的应该有五大学习系统。下面的论述,极有可能与专家的讲座部分相吻合,或与我们研究院培训课程的流程部分相对应,这足以证明其理念、操作和要求都完全沟通。所以我感谢杜金山等专家的专业教化,感谢我们研究院的成长平台。

一、学习小组系统

陶行知先生呼吁解放学生,但没解决解放后怎么办的问题。高效课堂高度则通过发挥学习小组的团队作用,解决好了“学生解放、课堂开放”之后,学习的有序、有效问题。

实践证明:学习小组团队作用的发挥,不仅能实现陶老先生解放学生的愿望,更能有效地利用这份能量,为高效学习和师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驱动。

守望的传统课堂,学生听和教师讲,只图教室安静,教学顺利,几乎不需要学习小组来助力教学任务。因为,听讲的好与不好,相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责任来说,不必关注学习的动力问题。何况,互教、互学的同学责任和义务,以及小组的存在与否,都无关紧要。

 理想的高效课堂,无论是关注生命的狂欢还是知识的落实,都离不开学习小组团队作用的发挥;无论是拓宽展示的空间和舞台,还是提供最有效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学习小组都是最佳平台;无论是课前预习的独学、对学、群学,还是展示中的倾听、对抗、质疑,学习小组都能和学习主体形影相随,提供贴身的助学服务。
因此,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学习系统的最基本单位。其成功的标志是学习小组文化的形成。文化形成,不仅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密集而导向一致的事件发生。

学习小组建设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小组搭建。基本原则是“异组同质,同组异质”;规模以6人为最佳,若班额较大,采用8人大组套4人小组的形式亦可。第一次组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搭建小组的意义,因为,建设的过程也是唤醒的过程。

高效课堂优于任何课改的亮点就是把学生当成了课改的主力军——教师参加完体验式培训后,再回头培训学生,官兵一致,通力合作。

第二步,组魂建设。包括物质和制度两方面文化的建设。

物质文化:组名、组徽、组旗、组歌、誓词等,这是小组文化的基础。组名至关重要,是最典型的文化符号标志,她既要符合班级文化的价值取向,又要代表本组的特色。为了便于形成强大的小组文化场,建议组名要尽可能在通俗、阳光、精准、锐利的基础上,冲击力强,过目难忘。

制度文化,就是班规之下的组约。组约形成的主体是学习小组全体成员,价值取向与小组文化的建设目标一定一致。组约制定应走民主路线,其过程也是统一的过程。内容包含学生在校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通俗、风趣,避免长篇大论、刻板生硬。

组约要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起到导向和惩戒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内、课外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既要坚持对学习小组的即时评价,又要坚持对评价结果的日积月累和公开呈现,为小组长作用的发挥制造环境,提供目标和依据。

经历两个月左右,如果第一次由上而下组建的学习小组不够理想,建议用竞选和民主选举的方法,重新建设学习小组,让具备领袖气质的学生成为组长,发挥他们的人格魅力,强化学习小组建设。

第三步,最漫长,也最重要。这是学习小组真正的形成过程。前面所有的工作,一是确立了价值取向,二是提供了载体和制度约束、导向。但是,真正内化为小组成员的精神需求,需要较长而又充满密集事件的过程。组名、内涵、组歌、誓词这些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要反反复复地出现,并不断赋予更加深刻的解读。

学习小组的文化,即合作文化、团队文化,当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自觉时,学习小组,这种形式本身,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文化的最终形成,就是文化主体的被“文”所“化”

可以肯定地说,小组文化形成之时,就是高效课堂成功之日。

反之,大凡高效课堂失败的原因,就是缺失了高效课堂的灵魂——小组文化。

因为,没有文化的课堂,只是一个“驯兽场”;没有文化的小组,就是没有灵魂的摆设。如果说学习小组建设成功的标志是进入文化态,那么高效课堂成功的标志就是形成新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文化。

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单位、个人,其发展的过程都不外乎“以人化文”和“以文化人”的循环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既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客体。以人化文,人充当了主体;以文化人,人就是客体。

“文化就是一种有明确指向且能量巨大的场”,凡是进入其中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其所化,而且这种“化”会“化”到人的潜意识层面的,然后,人就被其左右,但人却又往往不知润物细无声。

人常说,没有文化真可怕,究竟文化是个啥?我认为,学习小组的精神灵魂也同样包含这四个方面:1.根植于内心的修养;2.无需提醒的自觉;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4.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二、 课堂流程系统

课堂的教学时间分配虽然各有不同,但在流程设计上都遵循了这样的基本原则:预习、展示、反馈密切相连主体地位,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学习目标。课前充分预设和预习,课中充分互动和交流,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目标、问题、方法、学习、管理的前置,即学习流程重心的普遍前移,使先学后教思想得到有效的落实。
传统的学习流程是“讲、听、记、练(做)、考”。其最大的问题是不道德。多年来,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流程下,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中只能处在被动地位。这好比强按牛头喝水一样,能道德吗?

所以,就必须改变课堂流程,用流程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步三查”是高效课堂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升出来的一套适合每个学科教学的模式。突出特点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情,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能够较好地完成三维目标对教学的要求,是以问题解决为指引的学习方案流程,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     

          

(一)“五步三查”基本模式内容

1.五步: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独学; (2)对学;(3) 群学(含组内小展示);(4)展示;(5)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

2.三查:学习过程中的三次学情调查

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导学案和达标测评时。

(二)“五步三查”基本模式程序

第一步:独学。要求:找出问题(找出不会的)。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1.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D层次学生(即潜能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导学案整理和达标测评中暴露的问题或学习组长反馈上来的情况而定。

2.新课导入。作用在于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尽管新课导入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操作,但必须在导入新课后,要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解决问题为主线,并运用三色笔把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 第一次学情调查。

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即基础类题目),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

第二步:对学。要求:尝试解决问题(学会不会的)。也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通过同质对学(①与②、③与④;或者①与①、②与②)③与③、④与④)和异质帮学(①与④、②与③),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步:群学(含组内小展示)。要求:暴露、解决问题。(人人展示自己学会的)。既是解决独学、对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循环往复和创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1.群学以小组为组织单位,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由学习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2.小展示是由小组长领取任务单(由任课教师主动小组展示内容,避免展示内容的局限性)后,组织本组成员在组内进行的预展。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班内展示。

※ 第二次学情调查。

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展示。

第四步:展示。 要求:展示重点、难点、生成点和易(共)错点(共同探究问题要点,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的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在本环节将得以彰显。展示过程中力求达到课堂的动态生成效果,从教师的主导作用上来讲,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展示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展示和小展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内容的层次不同。

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或对答案。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

问题性——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

互动性——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创生性——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要求:生成能力(检测学习成果)。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回到座位整理导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

1.学案整理: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的留白处,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归纳复习。

2.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一要简而精,二要体现层次原则: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 第三次学情调查。

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进行的是第三次学情调查,教师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三、课堂展示系统

高效课堂放大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重在既做学问,又做人。展示交流,即“发表、暴露、提升”。

所谓展示:就是预习成果的展现,交流又是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在展示环节(或课)上,展示的问题不是预习提纲中的所有问题,简单的问题不展示,无疑问的问题不展示,而是选取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能够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进行展示。

高效课堂就是集体面批的课堂,每个人把自认为对而实际上错的结论和想法展示出来,利用小组和班级资源,集体面批,有效纠错、高效落实。
    传统课堂的呈现方式是单调的专心听讲。高效课堂,在呈现方式上实现了全面的突破,课堂不再单调,而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充满新意和活力——专心听讲、专心备讲、用心展讲。

展示分小展示和大展示

小展示是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或由教师指导的学科助理)组织的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在本环节将得以彰显。

(一)课堂展示交流的目的:

1.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任务,感受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展示的积极性。

2.规范学生的学习成果。

3.暴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认知缺陷。

4.收集学习信息为诊断补救做准备。

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内容)、层次性(展示分工)、互动性(展示方式)、创生性(展示的价值体现)。

1.群学完成,小组同学举手,该小组抽取展示内容(不固定,学生要准备所有内容)。

2.根据抽取的内容,一号组员分配展示任务,确定展示顺序。注意分工要合理,每个同学都有任务(形成规则)。

3.练习展示,备展,也就是预展(包括展前板书)。
根据分工,积极准备。如果板书的内容完成后,快速举手,确定展示顺序。小组内根据分工训练展示内容。

4.展示内容全部完成后,老师喊口令:“时间到。”学生立刻回应:“我坐好。”

5.老师说:“展示开始。”

6.各小组立刻到位。展示的小组按展示顺序,前两名的小组站在自己展板前,临时不展的小组坐到座位上,或以最快速度、最舒服、最佳观展姿势聚拢在展板前。第一名小组展示完毕,第三名小组立马在展板前准备,同时第二名小组展示。

7.上台时,学生行动。(平日训练,注意凳子不发出响声,走路轻快、不挂带其他同学,强调不出声)

8.站位。按发言顺序立正姿势依次站好。眼神看同学,表情自然。根据需要喊出口号,“聚焦”、“迅速”、“倾听”“认真”。(学生已经做到位时可以只喊:“聚焦”、“迅速”。)

9.展示组内文化。(组名、组号)强调动作规范、表情自然、眼神看同学、看展示内容。
【规范用语:①我们是(一号)**组(全员),我们的组号是:(一号)**(全员)】

10.展示学习内容:(注意手势和态度)立刻站位,一个同学展示,注意手势,其他同学的站位呈扇形(双边位、单边位)。身体面向展示内容。一个同学展完,立即退后,手势下一个同学,下一个同学立刻站位展示,也可以按站位依次进行。

【规范用语:②现在由我们小组展示(一号组员);衔接:另一个组员展示可以不用语言用手势,也可以自然按照站位依次进行 )】

11.展示完毕,③一号说:请提问或补充。教师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规范用语:④我补充或者我提问(观展同学)】

12.完成后,⑤一号:“请点评”,可采用顶针式一号点评:“我点评,你们组整体大方,声音洪亮,书写认真,补充及时,给几分 ”。纪律监督员:“我发现几组哪一个同学没有认真听,扣几分。”

【规范用语:⑥我点评(起初建议使用接龙点评、然后建议使用全员(观展同学)点评)⑦谢谢我改(展示同学)⑧**小组有问题(展示组的自省员);我们小组**没有认真听或者没有认真看,我要求给自己小组扣*分(观展自省员);⑨展示过程中学生答不出的问题要说:这个问题我们不会,请求老师帮助。】

12.回位。在纪律监督员没有问题后。⑩一号说:回。一起回座位(快、齐、静)。

课堂展示系统的呈现,概括起来有七个方面的内涵式发展:

1.展示,是高效课堂的第一呈现方式。至少有两大益处,一是实现了课堂资源的增值、共享,直接服务于知识目标的高效落实,二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展示自我、享受成功,张扬个性的机会,为解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跨越为“要学我”的内驱力问题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纠错,是高效课堂的第二种呈现方式,正是通过纠错,实现了知识的高效落实。学习的第二个本质特征是必然认知冲突。一是学习主体内旧知与新知的冲突,二是不同学习主体间,由于其成长经历、社会生活不同,导致对同一新知的认知不同,从而产生个体间的认知冲突。

3.点拨,是课堂的第三种呈现方式。能实现对知识理解的提升。由于学生的年龄、心智以及掌握基础知识、社会活动经验等等的局限性,学生间的冲突,辩论,往往会陷入低水平循环的怪圈,俗称车轱辘争辩,苗头一现,就要及时、适时点拨。发现有个学生眼睛里泛着光,就把点拨的机会大方地送给他。

4.开放,是课堂的第四种呈现方式。把课本知识与成长体验紧密地结合,把课本知识的应用和真实生活紧密结合,把基础性学科的学习与最新的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教材不再是冷冰的知识信息载体,课堂不再是庄严的学术殿堂,一切都有了温度、味道、色彩。不仅师生的视野开阔了,学习内容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学习有用了,有感觉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增加了。

对抗,是课堂的第五种呈现方式。在激烈的对抗中,小组成员并肩作战,彼此认识到对方的价值,团队在对抗中形成。对抗,是一种相对激烈的学习状态,无论是直接对抗的双方,还是观点倾向明确的其他小组之间,都会“剑拔弩张”,此时此刻,倾听、思维、表达都进入忘我状态,是学习的巅峰时刻。

质疑,是课堂的第六种呈现方式。不仅让课堂更加有活力,更重要的是,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助于民族启蒙。良好的思维品质应是敏锐的、是综合的。发散、逆向的思维价值远远大于这种认同性思维。敢于批判和质疑,才有可能真正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反思,是高效课堂的第七种呈现方式。自我(团队)的见解,遭到对方的质疑或对抗,必然会产生自我(团队)的思维反思。反思是在对抗过程中的借鉴,求得解决问题的便捷性和准确性,是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好事多磨。

四、导学系统

(一)何为导学案

 导学如导航,有了预设的程序和方案即导学案。姑且重要,但,切不可把它神秘化、僵化,更不能把高效课堂成功与否的责任,归结到导学案编写的水平上。不可否认,好的导学程序,对学习效益至关重要,但绝不是高效课堂成功与否的根本。

按照高效课堂的流程,导学案要经历形成、使用、评价、存档几个阶段。目前,破解“导学案困局”的关键还是对导学案本质的理解和对预习这种学习方式要求的理解。

传统课堂的载体是教案、笔记、作业、试卷。这种载体只能承载以讲、听为主的传统教学。这套载体下,师生信息完全不对称(例如教师害怕学生看教参),必然导致教师成为课堂霸主,高高在上,滔滔不绝。由于学生完全没预习,甚至连学习目标都不知道,根本无法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只能是被动听讲,拼命记忆,设法理解。

 高效课堂要求转变学生的身份,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心,真正落实自己的主体地位,成为自己的主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必须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显然,传统载体,无法担当此重任。所以,高效课堂必然要对课堂载体进行改革,导学系统应运而生,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这一重任。

 导学案是什么,当前有很多表述,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航仪等等,这些都是帮助理解其功能的。
如果教材是“原著”的话,导学案则是“剧本”。教师的角色则是编剧,学生当然是演员了。

因此,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体,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前,必须像学者一样研读教材,搞清来自课标(考纲)和学情的学习目标。依托和超越教材,创设问题,使之问题化,再想方设法把问题转化为“生活”,把所认知的教材冲突尽可能地设计进去。

(二)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生“如何学”,

2.探究性原则:从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导学性原则:以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三)导学案的编制细

1.导学案的设计要求

研读课标作指南,用好教材促发展,学情调查是起点,分层设计重差异,学法指导在其中。

2.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 学习目标

(1)数量以2~3个为宜,内容以知识技能为主。

(2)目标中将重、难点及易错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3)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又不能过高。

(4)学习目标中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多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学习目标的设置应当具体化,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知识链接

与学习本课内容相关联的知识(背景),或本课学习需要哪些其它知识,或以往已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课学习打下了铺垫等,从而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环节。 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紧扣目标,内容立足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进行精炼,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情景化。

在学习内容这一部分,导学案可在右面的侧边栏设计“小提示”“小帮手”等栏目,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达标检测

在设计达标检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 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回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每一个学习目标都应设置有相对应的练习。

(3)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可设置一些选做题,促进学优生成长。

要力求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学生讨论及抄袭,教师也不做指导。     

★留白

导学案要留白,便于学生整理学案

(1)整理问题和知识要点:对学习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进行整理可以用双色笔来标注。

(2)整理生成性的知识:

(3)整理知识结构:不仅一个课时或课题学习内容需要整理知识结构,作为单元反馈课或者期中、期末总复习,整理知识结构显得更为重要。知识结构的呈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画知识树、知识纲目、知识图表、知识网络等等。

(4)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

五、评价系统

激励性评价是真正极端复杂的艺术。但凡艺术,都带有极强的主体属性,再好的师傅,只能教原则和技巧,无法传输艺术。

(一)评价原则:

  1.全面性:第一,既评价知识,更要评价人;第二,所有的流程都评价,所有的事件都评价;第三,教师评价小组,组长评价组员。
既要注意对课前学生导学案预习情况的评价,认真地完成第一次学情调查;又要注意放手小组长对组员的评价,强化团队的组织作用。

2.激励性:尽可能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要学我”比“我要学”产生的学习效益更高。但其难点在于,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时激励火候、时机的把握和方式的选择,助长学生“要学我”。

3.即时性:即时评价贵在即时!教师在课堂中的首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点燃学生。点燃,激励,启蒙,传道,授业,解惑!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性行为,没有主体的唤醒和参与,学习不会真正发生;教师再敬业,也不能代替学生学,就像再爱孩子的母亲也不能替代孩子生病一样。

(二)以学评教

1.以学评教内涵

简单说,就是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成功、学习状态。既然高效课堂作为一个“教育概念”被提出,则“以学评教”不仅仅指向于“教学”一项,它包括教学、生活、文化、团队等与教学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范畴”。

以学评教的主体是学生,内容则是通过对与学生相关联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性评价指向于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排队、打压和惩戒,而是为了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进而改变人(师生)和学校的发展模式。

2.以学评教维度

(1)学生自主管理

在教学管理上可理解为学生自主评价,即“学生”评价教师、以“学习”情况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与教学配套形成的学生自主管理系统: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学习管理、心理管理(情绪、情感)、学生活动管理等。
以学评教管理,主张重视建构师生生命的秩序感,并以此形成自我内在的约束。学校管理不是出台多少“规定”,而取决于是否能触动灵魂。

(2)教师自主管理

在学校管理上可理解为教师自主管理,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校领导的工作作出评价,这也是以学评教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延伸。

教师自主管理包括教师角色管理、人格管理、行为管理、道德管理、教学管理等。围绕五小一人( 小课题、小事例、小沙龙、小论文、小展示和人学观)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担当精神和精品意识。

(3)学校文化自觉

在文化建设上可理解为学校文化自觉,即以所有人的发展来完善组织,形成良性的发展生态。基本的建议思路是: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展示。评价最好的选择是展示。展示的目的旨在放活动引发最大的影响力。把每个主题月内容做深做透,慢慢就“长”成了与众不同的校本课程了。

3.以学评教内容

(1)学校办学理念、观念、管理评价:推进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管理即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从而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办学要指向于“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学校精神凝聚校魂。

(2)领导团队的德、能、行评价:注重“三力”(凝聚力、执行力、创造力)、倡导“三用”(用心、用情、用智)、锻造“三格”(人格、业格、校格)。

(3)中层队伍建设性评价:团队目标、执行力、创造力、精神风貌。

(4)教师评价: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以及师德水平、教学能力、发展水平。

(5)学生评价:人生观、生活观、学习观以及身心状况、社会责任、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学业水平。

(6)组织文化评价:以年级、班级、学科、年级组等为单位的团队评价,包括文化标识、团队目标、执行力、自主管理程度、活动课程、兴趣特长。

(7)课程、活动评价:主题性学习、社会性调查、各种自主形式的班会等的展示性评价。

(8)学校成员身心与发展评价: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培育其特长、增强其情趣、提升其品味。

(9)教学评价: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标准与操作评价。

4.以学评教规定

以学评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状态、情感、收获、课堂幸福指数、和成长轨迹等,作为判断课堂价值的依据。

尤其是课堂幸福指数,要考量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存在状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能力、关注永续发展;从关注个别人的发展到满足团队的发展需求;从关注达标率到关注情绪、情感和精神;从要求承担到关注担当;从教导式管理模式到关注自主成长模式。

任何有意义的成长都必须基于自主,基于信任、尊重和发挥。承认价值和发挥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1)围绕“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理念建构评价体系。

(2)校长是高效课堂的领头羊。其责任什么时候都应该比重大, “羊群效应”的发挥与否则是最致命的“短板”。深入课堂,以身作则,揪住课改,建构评价。其核心是明辨是非,统一“好课”的标准。

(3)能让学生学会,且会学的好课是指实然目标+应然目标,应完善为能让学生学会,且会学、乐学、创学的课才是好课。

(4)当然,能让学生学会,且会学、乐学、创学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德国教育家狄斯多维认为:一个教师教会了学生知识他不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知识,他才是好教师。叶圣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威廉·亚瑟·伍德认为:平庸的教师讲述,好的教师解释,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

(5)要了解、研究学生。什么教学的前提都应该是“目中有人”。那么,重视学则必须首先重视对儿童的研究,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学”则成为无稽之谈:①学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②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的;③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④每个学生都有潜能。

(6)教师要“少讲多学”,力避“表演”,更不能越俎代庖,包办替代学生的学。

(7)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敢于与学生“同学”,敢于反思教学过程的思维脉搏和行动轨迹。与学生同创共生课堂经验,同鉴共存错误资源。

(8)具体一节课的评价。

看状态、看参与、看流程;看“自主程度、合作效果、探究深度”;
看“三效”,即效率、效益、效能。

(9)高效课堂制度建设。

包括课堂督察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反馈会议制度、培优转差制度、奖励晋级制度、管理评价制度等。并非越系统越好,主张要删繁就简,力争人人能评价,要注意“少与多”、“点和面”、“简与繁”、“粗与精”的关系。
高效课堂的评价系统重在督导。领导干部要能上“指导课”,中层或者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一般教师要上出“过关课”,力争人人达标、各显其能。具体一节课的评价流程,一般情况下是先由学生当堂打分,然后结合“验评组”评分,两项相加得出评价。

(10)高效课堂的评价即时、公开、透明。

实行高效课堂班级承包责任制,领导阶层担任班级课改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每天要至少召集一次“课改舆情分析调度会”,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拿出限期整改措施。倡导问题不过夜的“即时性”处置机制,而课堂评价一旦有了结果,要在第一时间“透明”,既面向全校师生“公开”。

(11)上课就是进修。教师的成长在课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师首先是学生,兵教兵,兵教官,兵强兵,兵强官,教学共进,师生相长。

(12)“捆绑式”团队评价。高效课堂的评价以团队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尤其是注重研究发挥年级组、学科组、班主任三大组织的作用。高效课堂的班主任属于“中层领导”,他对自己负责的班级有自由选择任课教师的权利。

(三)课堂评价

1.什么是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课堂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课堂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课堂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导学案编制、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内、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测验、自评。

课堂评价包含:学生层面的学业成绩、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情感、学习态度等;教师层面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学成就、课堂流程、教学方法、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学生表现等。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课堂评价,依照“以学评教”原则,主张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习目标”,把“教学过程”转化成“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学情”来加以评价。

2.何谓学情?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学情”是指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态度以及学习难点等。
学情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的出发点。

3.课堂评价标准

传统课堂要么不重视评价,嫌评价浪费时间;要么用批评代替评价;要么不评价学习的过程,以考试成绩为定局。殊不知评价是发动机,是方向标,是课堂里的魂。让课堂充满生机,不再冰冷、寂寞和缺乏人性关怀;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课堂评价则实现了两个转变:把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为主,把传统的评价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评价学生的学为主。

(1)从过去以评价教师的讲为主到现在以评价学生的学为主

教师方面:课堂上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此外,还要评价教师的备课情况,是否按照上述标准编制导学案。
学生方面: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具体的操作是“三看”: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板演书写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

 (2)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挖掘:

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刻: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能够分析,结合事例表述、板演、绘图、感受感悟,艺术形式表达、写作、制作、实验、多媒体、录音、辩论等;②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③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流露。

(3)课堂形式

①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潜能生是否参与表现,气氛浓厚,人人踊跃;②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语言洪亮,无语病,尽可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说理、辨析、自信的能力,声情并茂,动人;③板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横平竖直、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④点评恰当,突出要点,重在本质规律,被点评的同学要有表示,或口述或板演,要当即纠正其差错;④每节要有总结、反思、测评。

(4)课堂结构:①预习交流,确定目标;②分配任务、立体教学;③完成任务,合作探究;④展现拔高,师生互动;⑤串插巩固,全面掌握。⑥达标测评,检查验收。

注:一节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但只要有一点体现得好,就是一节好课。

六、课堂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课堂检测,有利于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检测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

(一)检测什么?

明确检测的内容。一般而言所检测内容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易混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或活动。语文可检测一些基本的字词积累、名句赏析、主题感悟、写法运用等;数学检测一些基本的概念、定律、公式推导,以及变式运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英语可检测单词的识记、短语的运用、语法知识、口语交际等。检测内容要分层设计,量身定做,不能一刀切。潜能生可以设计难度较小的基础性题目,优等生设计一些提升能力的拔高性题目,真正让潜能生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饱。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 怎样检测?

明确检测的方式。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可以采取教师提问的方式检测,其特点是方便、快捷,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对难度较大,需深入探究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主动性。进行黑板、白板演板展示,是落实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被充分的呈现出来,可以规范学生的解题流程。语文学科的古诗词背诵默写,名句的理解运用,数学学科运用所学的定律、公式解决问题,变式训练;整节课教学内容的检测可采用学案检测的方式,以达到知识的系统化、覆盖的全面性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什么时间检测?

检测依据时间一般分为预习检测、阶段性检测、总结性检测、课后检测等。

预习反馈主要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发现哪些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就已经基本掌握,哪些问题学生理解尚有困难,确定教师上课的重点、难点,做到节约时间,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语文学科的预习检测一般侧重于基本字词的积累,文体知识的理解,整体内容的感知,结构层次的划分等。数学学科的检测一般是对基本概念、定律、公式的理解、识记、运用,初步感知前后章节的内在联系。

阶段性检测主要为对教师授课过程中每一阶段性的检测及反馈,查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提供依据,特别是数理化学科,知识系统性强,前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融会贯通,就不要进行下一个环节,严防授课过程的夹生饭。

总结性检测,一般为下课前10分钟进行,是对本节授课内容系统全面的回顾,其容量大,覆盖面全,难度系数高,便于操作,精心设计总结性检测,是有效促进知识落实的法宝。

课后检测一般以练习题、作业题的形式呈现,能够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四)由谁来检测?

教师要发挥评判的首位作用。力求建立一个教师主体、组长带动、学生参与的立体式评判体系。

预习检测可以由对子之间互相评判,采取对改的形式,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小组合作讨论由组长进行检测,有效地引导帮扶,促使全面进步;黑板白板演板,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相互纠错,整体提高;总结性检测教师可以抽查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判,对学生整体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检测系统是落实知识的有效载体,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标尺。

(本文根据杜金山校长《高效课堂的八大支撑系统》整合)
  

更新:2017-09-12 01:11:4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