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图文】解读灵宝人!

作者:灵宝贤者 来源:灵宝原创 点击:5962

编者按本文2010年6月15日本站已经转载过,有一万多人点击浏览。如今,灵宝原创图文发表,于是借微信平台再次与大家分享。世纪之交的2000年10月,互联网尚不发达,朋友圈、微信、博客等新媒体更是无从谈起。然大作横空出世后,即迅速在灵宝人中口口相传,引起父老乡亲强烈的情感共鸣。作者用深邃的目光,洞穿历史风雨,高屋建瓴的解读这片热土的历史和现在。 纵览全篇,字里行间浸染着代代传承的的灵宝基因,生生不息的灵宝精神,诚可谓用 如椽巨笔挟风雷之势,蘸一腔热血,书灵宝传奇。

今日通过“灵宝原创公众号”再次编发推送,愿当代的灵宝人,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们,都能从中有所启迪,勿忘责任与担当,振兴灵宝,奋发图强!


解读灵宝人

       去年,一位在省城工作的老朋友到灵宝来采访,向我提出了一个他“思谋已久”的问题:为什么灵宝人在外地介绍自己的籍贯的时候,直接说是灵宝人----而不是象很多地方的人一样—说所在的地市?

        他的问题很有意思,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同事的滑稽故事。一次同事坐火车去外地出差,与一位北京的老者为邻,旅途中大家天南海北的神聊,气氛颇为融洽,老者问起了同事的籍贯,同事又是直接说河南灵宝,老者问灵宝在哪?同事以为很伤自尊,反问北京在哪?老者气得一路无话。

        于是朋友又以自豪的语气说起了他的故乡,他是温州人,温州人说起自己的故乡连省份都不说。

        温州,我知道,它是一个世界级的“品牌”,稍微夸张一点说,温州商贾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号称“有市场就有温州人,有温州人就有市场”,温州的各种小商品已经滲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温州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所以温州人有资格自豪和骄傲。而灵宝,有什么资格这么自豪,这么骄傲,自豪到连我这个比较谦虚的人在别人面前也总是脱口而出:灵宝人,而且很多人会接着说,灵宝,产黄金。如果我高兴,我会给他说到灵宝的很多,就说黄金,灵宝是全国第二大产金县,如果加上走私的黄金,这么说吧,如果你带着重为10克的金项链,大概有5克多产于灵宝。

        其实产黄金最早的记载也不过在明朝,迄今只发现了一个古采洞,清代、民国年间没有开采,连1927年成书的《阌乡县志》也称小秦岭一带“乏煤金之矿”,近代黄金开采也只不过是二十世纪70年代,不过在古代,灵宝人同样骄傲,清朝咸丰年间,灵宝孟村人薛书常出任湖北乡试副主考,期间别人问起了籍贯,因灵宝没有什么名气,而受到当地士子的轻视,于是我们这位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老乡回乡之后,遍邀当地风水先生,写下了《灵宝县脉论》,在当地风行一时,后来民国年间被选入乡俗课本,在咿咿呀呀的童声中传诵了数百年,于是一个自豪的、起码不自卑的灵宝人的“信息”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的灵宝人的心中传递着、遗传着,期间,我想,一些有志之士也一定会默对着身边日夜流淌的黄河和凝重的山脉期待着灵宝的中兴……

        那么灵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而灵宝人究竟又以什么样的特质有别于其它的人群,以至于1995年一个在四川服役的卢氏籍人在《三门峡广播电视报》上撰文要《忠告灵宝人》,而且报社的编辑要套红发表,从而引起了灵宝人的大哗?

        让我们从更加广阔的时空来考证和解析灵宝,研究灵宝人。

(一)

            在几亿年前造山运动的时候,秦岭、伏牛与中条山在地壳痛苦的运动中拨地而起,黄河穿行期间,寂寞的山水默默地等待了若许年,天神女娲炼石补天、捏土为人,死后葬在了黄河南岸,墓冢即风陵堆;后来黄帝率领着女娲氏的子孙大胜蚩尤之后,在这里采铜铸鼎、炼制药丸,功成而升天,把衣冠冢留在了一个土塬---铸鼎塬;后来善于奔跑的夸父在与太阳的角逐中,力竭身死的时刻,将他的手杖缓缓地放下,把干云冲天的豪气化作了200里的桃林;----------商朝这里被命名为桃林塞,疆域几近今天的灵宝。

        在叙述这些上古传说的时候,我不仅对这块土地产生了惊畏。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么没准我们平平常常地迈出的一步就踩着了女娲或者黄帝的足迹;如果不是真的,那么从这么显赫的传说来看,编造者一定是灵宝人的祖先,也还是灵宝人!

        如果说得玄一点,事物偶然性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必然性,那么灵宝人站在铸鼎塬上,东眺三门峡,西瞻潼关的时候,目光一定也要凝望风陵渡,心中思考,为什么上古的祖先要独钟这块土地,难道这里真是风水宝地吗?他们在冥冥之中、在九霄之外在保佑、注视着这这块土地上吗?

        到了周朝,他们等到了一个来牧牛的周文王,又让造父发现了两匹骏马,与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六匹好马一起风云集会,号称八骏,驰骋在周穆王的御苑里、飞扬在杜牧的诗歌里、飘逸在今天的图画上。《八骏图》,记住,有骅骝、騄耳两匹骏马出自灵宝。

        他们又在等待。西周的那么一天晚上,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夜观天象,见一道紫气从东而来,依近柳星(豫州的分野之星),这位天文发烧友兼星相学家一阵狂喜,他断定有智者路过灵宝,而当时函谷关是黄河南岸与秦岭之间西行的必经通道,于是他命令立即搞大扫除,修缮道路,日夜焚香遥祝,终于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慢腾腾的牵着一头老牛出现在土塬之下,牛背上骑着一人,耳朵奇大,当这一行人走近关楼的时候,懂天文当然懂相术的尹喜一眼就认出骑牛的老人就是他要等待的智者,立即跪地迎接,老者睁开慧眼,默默回忘了他走过的万里山川,又环视了四周,睿智的目光穿透了高原,与上古的女娲和黄帝达成了共识,于是他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写下了共5000余字的《道德经》,把古代文化交响诗中一段华彩的乐章留在了这里,并且千百年来在地球这个蓝色的星球上畅响。老子,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女娲、黄帝一样选择了灵宝。我们不仅对尹喜肃然起敬,感谢他为全人类留住了一个智者,而同时慨叹离关而去的老子在西去的路上再也没有了知音,于是他的最后的一个脚印就湮没在了函关故道中、尹喜的目光里。记不住这个不要紧----这是读书人的功课,只要当你去黄鹤楼旅游或者看见农家的门匾上刻着“紫气东来”的时候,知道出处在灵宝就行了。-----------女娲和皇帝的故事是传说的话,老子在灵宝著经可是记载在《史记》里的,-----其实那两个传说也不是口头流传下来的。

        春秋战国时代,灵宝以函古雄关而牵动了中华民族统治者的目光,羁留了秦兵韩卒的脚步,必然也拨响了闺中怨妇的情肠,在这个巍巍的雄关脚下,孟尝君怀着裘皮来了,又学着鸡鸣去了;公孙龙喋喋不休地说着白马非马,张仪怒马如云的一次次出关入关……,灵宝几乎成为了展示春秋战国历史的一面橱窗,秦岭和黄河也目睹了一次次惨烈的征战,把一声声慨叹化作了万里的月光……

        三国时代,隶属晋国的灵宝人王濬(湖城人)率领百万雄师攻克了吴国……。汉代“关西夫子”“四知先生”留下了“三鳝书堂”……。唐朝的时候,玄宗因为灵宝发现了“谷”字祥符改国号天宝,杨元琰(yan,阌乡人),官至刑部尚书……。明朝的时候,灵宝东部有许家四人为相,西部有范敏官至户部尚书,强徳为工部员外郎“永乐初,营建北京,奉敕督工”……。

        近代民国年间,有阳平人郝鹏举毕业于莫斯科军官学校,任伪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后反正投靠革命,又反复被杀;有灵宝苹果之父李工生……。抗日战争期间,“鹰犬将军”宋希濂曾驻扎灵宝,与日军在函谷关激战,小日本编制部队未能越过函关……

        纵观历史,灵宝于汉之前赫赫有名,后日渐式微,明代有数人脱颖而出,以后又好像默默无闻,只是在诗歌之中传唱,牵动了一个个过客包括鲁迅的目光……

        千年的荒草湮没了王濬的墓地,历史的烟尘摧毁了杨震的书堂,可爱的灵宝,岁月将把你带向何方……

(二)

        青睐了豪杰之士以后,让我们关注普通的灵宝人,因为当一个个豪杰告别故乡建立功业的同时,更多的灵宝人只是收回了艳羡的目光,把汗水洒在土地上,把希望寄托在后辈中,一代又一代的在这块土地上与自然作抗争,播种着希望,收获着五谷,繁衍着一代又一代的灵宝人。

    说到灾害,要特意的说说清朝,也许离现代比较近,史料中详细地记载了它的灾害,据《阌乡县志》记载,在1796年(嘉庆元年)―1879年(光绪五年)的83年间,灵宝共发生蝗灾、蝻灾、荒灾、地震、瘟疫、淫雨、旱灾、霜灾、鼠灾、狼灾、匪患32次,平均不到三年发生一次灾害,看看是书的记载,令人触目惊心:1813年“地大震,房屋倾祀伤人无算”;1814年“大饥,人损十分之二”、1816年“九月大震”;1819年“大饥,人损十分之三”;1821年“大饥,人损十分之 三”;1877、1878“两年晋、陕、豫三省大荒,赤地数千里,阌乡尤甚,倒毙沟壑者十之七八”;1879年“麦登狼为害,五七成众,入邑食人”……,而在民国年间匪患不断,以西部为例,六镇(西阎、阳平、程村、故县、豫灵、现归属潼关的太要)人口1924年86396丁(16岁以上男子),而到了七年以后的1931年,“饥馑死亡迁移”只剩40845丁,减少一半还多。这些灾害也成了灵宝移民流入的前提条件。

        也许皇天后土厌恶了灵宝人?不然为什么它把这么多的灾难加之于我们的祖先身上?

        考察近代,灵宝人的构成大概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土著居民,另一部分是移民----虽然县志上没有记载,但是从民间的种种流传上可以得出结论,掰开好多灵宝人的脚趾,你就会发现他是传说中的山西洪洞县人,连我们小时候也知道大槐树的故事,还有一部分是别的省份的移民,其中更多的是陕西的商洛等地。笔者的先祖公就是从陕西的山阳县逃难而入,时间大约在120余年前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路线是从山阳经商洛过朱阳而入,笔者的外祖公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大约时间更早,---------他们落脚的地方都靠近大山。

        说到迁移,想起了外祖公迁移的故事。他们一路人大约是从风陵渡或者盘豆渡过黄河,沿着一条小河艰难南行,路经某村时,遇到了敲竹杠的,几经交涉无效,曾出过知县的刘家人在极度的忍耐之后,答应了地棍的苛刻条件,作出了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举动,倾出积蓄,用铜钱铺了一条路,买下了整个土塬,现该地仍为刘家坡,后继续南行定居于某村,不为官宦,世代教书育人行医济世,待人敦厚,有刘温公名列乡贤。

        因为灾难而使灵宝人减少,土地荒芜;因为土地荒芜而使外乡人迁入,这大概是近代灵宝人的构成,迁入的外乡人给土著人带来了剽悍,而历经磨难的土著人还外乡人以坚韧。农业民族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对土地的依赖性,如果不是万般无奈,他们不会舍弃养育他们的土地。所以背井离乡、到达目的地者必然强悍,而苦苦挣扎、战胜瘟疫者必然坚韧。——这就是灵宝人的基本特征。他们共同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把汗水给了后土,把故事留给了子孙,他们满足了能够养家糊口基本需求的这块土地,留住了远行的脚步,一辈又一辈的灵宝人只是在劳作的间隙,在南来北往的雁阵声里,环视着周围的秦岭、伏牛和中条山及莽莽苍苍的丘陵,向往着山外的世界,然后收回目光,吆喝一声黄牛,扶起犁杖,日子就这样慢悠悠地、艰难的前行……而以坚韧为主剽悍辅之为框架所构成的灵宝人的特质象千百年来播种的五谷一样收获着、播种着,播种着、收获着,周而复始,经年不息。

        当时代变革的时候或者乱世的时候,坚韧到极制的强悍的性格在灵宝人的身上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地张扬:民国年间南部山地多土匪,民间仇怨多以暗杀方式解决(见阌乡县志);抗日战争期间,大王乡贺村、王河民众自发抗击日军;三门峡库区灵宝前往甘肃的移民又不远千里东归灵宝……

(三)

        现在的灵宝其实是由两个县合并而成的,东部古时候叫桃林县、灵宝县,西部叫鼎湖地、阌乡县(还有个湖城县,589年并入阌乡),大致以现在的阳平镇稠桑河为界(现在310国道甘头坡西的那条河),于1957年合并称灵宝县,1993年撤县设市。

        为了纪念已经失去名号的阌乡县,我们要特意的写他几笔。阌乡县以境内的阌山(在今文峪,阌字是简写了)而得名,阌者“山高俯视曰阌”,旧治所在今豫灵(20世纪70年代前称阌底),辖区西抵今潼关,东到今阳平,多次易名,唐朝最后定名阌乡,后阌乡县治迁至今张村东北,治所西为湖水,北临黄河,屡遭水患,清同治十六年(1881年)知县孙叔谦奏请朝廷拨银12万两(当时阌乡岁贡银4万两),雇用民夫,从甘涧入河处凿巨石(时年甘涧河暴涨,水高两丈),舟载顺黄河而下,在城北修筑了十二道堤坝,又依湖修筑了一道堤坝,根治了县治的水患。如今你去新命名的鼎湖湾(依古湖而命名)去游玩的时候,有一条线路经过县城遗址,残垣断壁即为其东南城墙……

        由于是由两个县合并而成,所以东部和西部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从方言上讲,东部人口音殊异陕县,与山西话较为接近,发音相同而无其侉,且每句话的尾音必一波三折,行同歌唱,最主要的特征是就将T读作Q,如将“天地跳盘小条子”读作“千气桥盘小巧子”;将 ai 读作 ie,如“麦”“灭“是也,等等不一而足;而西部更加接近陕西话,但有秦腔之韵味而无其土气,字字咬金断语,每句话的尾音辙为四声,豫灵镇尤甚,比如将“端上一杯水,拿上一本书,喝着水,看着书,你看舒服不舒服”读作“端上一杯粉,拿上一本富,喝着粉,看着富,你看伏富不伏富”;从风俗民风看,东部礼节繁琐(出处待考),人民较为圆通而稍显琐碎,喜好蒲剧、眉户,可以接受豫剧;而西部礼节近似陕西,如婚礼葬礼来源近于周礼,大凡游行庆典多用唢呐、大鼓,酷爱秦腔、眉户、蒲剧,对豫剧难以入耳,民风急躁有余,而变通不足,合则出语一言九鼎,不合则为鸡毛小事拳脚相向,遇事多用武力解决,而不讼之于官。近年来东部西部的特征已经逐渐淡化。

        从地势总体看,灵宝南面皆为大山,北向皆为黄河,乡镇相连处都有小河从南流入黄河,有山可乐,有水可乐,而百姓聪颖,山水必备而人民灵秀。说到女子的美丽,不能不提一下杨玉环,传说中她是灵宝人,而以笔者涉猎未见于正史,且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而在山西,笔者亲耳听土人所说的灵宝三大宝是“美人、苹果、枣”。说到男子,还是唐朝时期的宋之问比较有名,一种说法他是灵宝人,这可是见于比较严肃的书籍《唐诗鉴赏辞典》,宋是武则天时代有名的宫廷诗人,对唐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小说说他是武则天的“面首”-----这一点大概是他的“敌人”的醋意使然,因为宋之问的诗非常好,所以武则天喜欢、所以招人嫉妒-------但也说明了青年宋之问的俊美。现在的灵宝人到底怎样,诸位可以到灵宝看看。

        除了山水给了灵宝人以滋润之外,特殊的地形给了灵宝人以开放性思维的特质。南面有高大的群山挡住了灵宝人南向的目光,山谷中“分蘖”又“分蘖”的山峪必然激起灵宝人探究世界的渴望;而北面,从斜阳里流来又流出眼帘的黄河当然要引起灵宝人的思考;中间,1931年通车的陇海铁路、1922年竣工的公路上东来西往的车辆和偶尔驻足的过客唤起了灵宝人对身外世界的向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兴建的124厂、中州汽轮机厂、文峪金矿、秦岭金矿使灵宝吸纳了全国各地的“高手”,灵宝人很快地和他们完成了“民族”的“融合”,汲取了他们的新的思想。所以,自然的造化使灵宝人比较开放,乐于和善于接受新生事物。这么给你说吧,据前一段的调查,网吧在灵宝市区有34家,三门峡市区也是不超过40家,而两个市区的人口殊异,而且一些黄金大户为了知道不时变动的黄金价格也上了互联网……

        灵宝人还比较聪明,在通归洛阳地区管辖的时候,灵宝经常超过偃师而成为全地区的高考状元县,多年来给清华和北大输送了不少学子,这一点不作详述。

        灵宝人的特质大概就这些:坚韧、强悍、开放、聪颖、俊美。这些特质有时候发生冲突,从好的方面说,灵宝人自信,有能力、而且不甘落后与人,比如三门峡搞个什么竞赛,如果拿了个第二,参加者一定灰溜溜的,拿了个第一,带队者也没有什么得色,所以灵宝人在外地人面前总显得比较骄傲;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好,灵宝人比较恋家,所以灵宝的干部队伍的素质较高,所以灵宝成大器者甚少。

(四)

        灵宝之所以这些年名声鹊起,得益于灵宝经济的发展,东部的苹果种植业姑且不论,让我们来看看西部的黄金开采业,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应该听听“忠告”(见于《忠告灵宝人》)的灵宝人。

        1964年,就在被《阌乡县志》称作“乏煤金之矿”的小秦岭山地,国家地探部门发现了“战略储备物资”,1966年文娱、秦岭两大金矿从东北的夹皮沟等地迁入,轰轰烈烈开始开采,大概在70年代后期,少数精明的灵宝人开始从外地偷矿的流民(后来本地也有少许斗胆人士加入其伍)手中买取高品位的金矿石,然后贩运至东北、西南的大型冶炼厂,这就是第一批采金人的原始资本积累的方式。

        198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灵宝,在题写了“发展苹果和大枣,家家富裕生活好”、要求在310国道沿线栽植60米苹果树的同时,对黄金生产,提出了“有水快流,强力开发”“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大政方针,于是,灵宝经济开始了一个腾飞的时代,在青山流水不复存在的同时,灵宝人真的有钱了,东部的老百姓家家栽植苹果,西部的老百姓也几乎家家从事黄金:有资本的采矿、办选冶厂,或者从事黄金走私,或者安装混汞碾加工矿石,有技术的利用氰化等等方法提炼黄金,其他人或者出售劳动力赚钱。当年,流入灵宝的外地民工有19个省区21个县市,他们像一群候鸟,当大雪封山的时候,怀揣着纸币返回了故乡,把灵宝的美名在全国各地传扬,春暖花开的时候,又满怀着理想返回到灵宝。在黄金采矿业的“黄金时期”(果品业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灵宝真正的腾飞了,1993年撤县设市,1995年一座耗资15亿、面积15平方公里的新城拨地而起,万年的灵宝大地真正迎来了他的全盛时期。

        在直至1995年的这段黄金开采业的全盛时期,灵宝可谓百业兴旺,普通商品的花色品种甚至超过郑州,当然物价也高于三门峡。1995年开始,受国内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尤其是国家在灵宝地区掀起的清理黄金生产秩序的风暴的冲击,灵宝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苹果业全国市场过剩,销售价锐减;黄金矿产资源日益困乏,且黄金价格飚降,国内黄金市场逐步开放,灵宝的优势不复存在……

        还是让我们来说说灵宝的采金人。第一批70年代起步的采金人,其实是《忠告灵宝人》一文中要忠告的灵宝人,90年代由于体力、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已经淡出矿山,现在大都已经60多岁了。他们的为人和作派,明显的带有他们那一代人成长年代和环境的影响,说好听一点是“小富即安”,穷惯了的他们、再加上年龄的影响,见好即收,没有雄才大略,而且他们起步的时候,如果是个占地村的生产队长或者贿赂国营金矿的坑长一笔“小费”就可以发财,而后来,由于各种势力的逐渐加入和环境的日益复杂,他们简单的行为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于是他们大部分人被黄金开采业淘汰了。很多故事传说,他们这些人致富以后,一方面修桥补路,一方面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时候露富、有时候藏富------------说钱象树叶子多的大概就是他们,而他们大概在90年代中期,就已经带着孙子沐浴着“阳婆婆”的温暖作了寓公。

        90年代以后活跃在矿山的大概现在大部分的年龄在30岁以上、45岁以下,这些人大都受过高中教育,年富力强,起步初期凭借的或者是父辈的资本积累,或者是间接从事黄金开采业或者甚至是巧取豪夺--------比如偷矿、抢矿之类、或者黄金走私之类,他们比前辈人更加剽悍,更加敢冒风险(在这里有必要说一句,由于受地质资料准确程度的限制,黄及开采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参与黄金开采者十人七赔),并且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在这些理想的支配下,他们对金钱的追求几近贪婪,而同时,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当他们上一代的黄金开采者将已经成年的子女用金钱送往国外深造的时候,他们,则把正在读初中或者小学的子女送往了西安、洛阳、郑州的贵族学校,或者将子女送往县城读书。这正是他们比较可怕的所在,他们在拼着、打着、和同龄人争夺财富的时候,目光已经越过了和他们同一水准的同龄人,用金钱浇灌着后辈的希望,他们把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撒在矿山的时候,把大把的金钱首先是花费在子女的身上、或者贮存在子女的户头上,为下一代人营造着、创造着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每年回收着也许我一辈子也挣不到的金钱,态度谦恭,对我能够走进大学而无比艳羡,同时以炫耀的口气给我讲起他的子女在贵族学校的成绩。我知道,当我走后,也许他会对他老婆说、或者自己在心里说:这小子,我的后辈一定超过他。

        而他们,个别佼佼者已经顺利的完成了产业的转型,例如,某人凭借着高超的智慧利用一批“人脑”,从事药品种植业,万亩已经被绿油油的药树覆盖的荒山为首都某农业大学的生产科研基地,而他们雇用了数名大学本科的毕业生作为他们的助手。而继续从事黄金开采业的,在从事深部采矿业的同时,其人正在读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硕士课程;还有现在在海南拥有数百亩土地的灵宝人……黄金开采业使这些人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他们也已经走出了可贵的一步,也许其中的佼佼者会走得更远,也许他们中会出现几个胡雪岩、李嘉诚式的实业家,因为他们有这个实力和胆识。

        这一切,那个给灵宝人“义诊”要忠告灵宝人的外乡人知道吗?

(五)

        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在很多的登记表里都要填上籍贯:出生地或者祖籍这么一栏,仿佛当上帝让他降生的那么一刻,都要拿起一个镌刻着地名的印章在他的背上、心上盖上一个烙印,于是不论他走到那里,都永远有这么一个印记,把他和这块土地荣辱与共地联结在一起,于是当靳祥(好像是)先生好心地给一部分灵宝人开出良药的时候,因为他用的是泛称,所以引起了很多灵宝人的不满。

        那么灵宝人最明显的印记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一点灵宝人是苦闷的。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人站在一起,他最明显的标识----如果不是南北或者东西相距太远的话----大概是语言。灵宝往东或者往西200公里,一个是洛阳,一个是西安,如果灵宝人说土语,西安的人会说灵宝人是陕西潼关人(县西的口音)或者是山西人(县东的口音),洛阳人会说灵宝人是陕西人或者山西人,切记,他们都不会听出灵宝人是河南人或者是三门峡人,于是会说普通话的灵宝人都说普通话,因为灵宝的名气比较大,所以灵宝人会用标准或者不标准的普通话说:我是灵宝人。

        说到地域,或者地理位置、行政地理位置,就更有意思了,灵宝距西安比离洛阳更近,而且在三灵高速路建成之前,去西安的路途更加平坦,而西安作为大都市毕竟比洛阳繁华、进步,所以有条件的人不论购物、旅游、就学、求医,去西安的居多,去郑州、洛阳的很少,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灵宝的商品等等生活所需,几乎与三门峡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他们也疏远了三门峡。但是,去西安再便捷,那里毕竟是陕西,而不是河南,所以身在三省交界之处的河南灵宝人有了一种被“遗忘”的孤独。这种孤独是隽永的,于是灵宝人内心深处有了一种异化,他更加注重自己地域的独立,他的目光更加远大,在他的强悍的特质的作用下,他“应该”拿到三门峡的第一,并且他把目光越过三门峡,渴望着在全省、全国的名次。。

        这是灵宝人的孤傲。

(六)

        当二十一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后,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对时间敏感的人或者喜欢思考的人,都可能瞻前顾后的想到很多。

        比如现在,当我经过两三天的思考,想用“豹尾”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思绪还没有从故纸堆中记载的灵宝人的历史中完全解脱:19世纪我的祖先经历了太多的苦难,20世纪灵宝的中兴发展到了极致,而这种极致更多的是得益于皇天后土的钟爱。

         21世纪,我知道,如父亲般巍峨的秦岭已经苍老了,苍老到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为我们提供丰硕的黄金;如母亲般慈爱的土地也已经羸弱了,羸弱到为我们产出的苹果也不再象以前那样饱含着营养,灵宝人,当我们自豪地说是灵宝人的时候,是否已经知道,我们“表面”的优势已经失去了!我的脑海里甚至出现了这样一幅图画,当一个满面春风的40岁左右(你可以想想,历史永远是由40岁左右的人主宰的)的美男子迈入新世纪的门槛的时候,厚重的印着女娲、黄帝的足迹的土地使他象安泰一样不由自主的挺起了腰杆,他的胸前挂满了以王濬、范敏等等名字命名的足以让整个中国人青睐的奖牌,手里提着金灿灿的黄金和红艳艳的苹果,但是,如果他稍稍地低下他高贵的头颅,他会发现历史的风尘中苹果已逐渐干瘪,而黄金正在贬值……

        幸好,灵宝人还是强健的。上溯到20年前,正当年的灵宝人有了很多的新的文化积淀:黄金文化-----从官方的生产者看,那是一部艰苦的创业史;从民间看,那是一部残酷的竞争史,苹果文化-----那是一部市场经济的沿革史;还有灵宝的城市文化……这一切都注定了并且表现着灵宝人的强健和成熟。就说说老百姓吧,为了及时掌握黄金价格而上网的产金者,我想,他在查找有关黄金价格的网站的时候,大概会经意不经意地浏览到很多的站点,掌握很多的信息,他大概应该知道还有个教育网站----可以使他的子女通过上网接受全国最好的老师的教育;当政府半强制的要求农民培植香菇的时候农民们提出要和政府签订购销合同---而且还要公证……。说起这些,我不禁又为我的成熟并强健的老乡而庆幸、而自豪。

        说到40岁、20年,有必要作一个解释,有一句话叫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提醒守成者的警句,而按照我的推算,大概20年左右是一辈人。进一步分析,20年前的一辈灵宝佼佼者,或参与黄金生产,或走南闯北的推销苹果,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济的经验,而主宰潮流的40岁左右的灵宝人经历了黄金开采业的风险和全国年产40多亿公斤的苹果的泛滥,并且他们是成熟并强健的,那么下一代灵宝人哪?当经常地看到外地报道儿童失学问题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更多的难题是中等生活水平的乡亲千方百计地想让他的孩子到城区来就读,按照这个思路可以预测到灵宝以后的40年……

        那么现在的40岁左右的已经强健的灵宝人面对着新的世纪应该做些什么?

        我只想从反面提醒:强悍容易冒进,坚韧滋生惰性,俊美诱发轻浮,孤傲产生自大。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只有自强不息才有发展,比如温州,有的只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他照样名扬四海,长久不衰。

        愿女娲和黄帝保佑我们,愿紫气照耀我们!

2000年10月3日----7日初稿,10月16日第一次修改,2002年发表于《函谷》

 编后语:因年代久远,资料欠缺,虽经编者多方查找,目前尚无法廓清本文作者准确信息,实乃遗憾之事。谨在此向作者致以深深的歉意。也欢迎广大读者提供本文作者的详细信息,使我们的崇高敬意有所归依。

更新:2017-03-27 04:20:3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