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技能教养:教练型父母的功利分析

作者:fengyefy 来源:bzyc 点击:3332

   ——孙瑞雪《爱与自由》研读随感

因为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总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从不知从孩子的利益出发。比如我们从不认为儿童的哭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甚至会认为,那对消化有帮助。事实上儿童大量的自发行为都被成人制止了,类似的行为也同样会被制止。长期延续下去,我们就发现很多孩子的成长权利被父母剥夺了,心智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国人有句话:独生孩子都是小皇帝。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中国没有小皇帝。至少有一点,皇帝是要受到极大的尊重的,我们的孩子没有受到到这份尊重,他的许多权力被剥夺了。
  儿童在零到六岁是一分钟都不能停止活动的,尤其是四岁以前的孩子。他的触摸、抓、握、扭等举动,都是他生命发展的需求,是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并不是说他开始学数学、学认字才是发展心智。而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活动,却是儿童身心综合发展的经过和全部内容。如果儿童在这方面得不到满足,就会阻碍他心智的发展,也就等于不让孩子聪明、出息和快乐。一岁半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吃饭的,但孩子能吗?成人会感到太乱,太脏、太麻烦,即使孩子抗争,他也不可能拥有这些权利。爱只有通过生活、生活细节来得到检验和验证。”(摘自孙瑞雪《爱与自由》
由此可见,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走进孩子的内心才是把握儿童技能教养的关键。
在孩子的生命教育中,父母往往充当的是保姆角色,只关注身体成长的喂养,忽略了生命成长的教养,还自以为这是“爱”孩子。
  我的一个亲戚,在孩子喝中药时,经常给做示范。他喝一口,孩子才喝一口。结果自己比孩子喝的药还多,药到病却未除。这个案例说明我们成人根本没有办法了解儿童的真实心理状态蒙特梭利。”
  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书中举了一个案例:
  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想测验一下他的儿子的智力状态。他在两把椅子上面放了两个垫子,然后拿了一个东西藏在其中一个垫子底下。他把孩子请进来说:“你给爸爸说说,东西藏在哪个垫子底下?”孩子就径直走到那个没有藏东西的椅子前,掀起垫子说:“咦,没有呀?”他爸爸说,“噢,那就请你再出去吧。”孩子出去后他就把这个东西又藏到另一个垫子下面,又把孩子请进来。孩子进来后就径直走到这边没有藏东西的垫子前,掀起来,说:“噢,没有呀?”他爸爸说:“简直不可理喻,怎麽这样呢?”蒙特梭利笑着说:“你根本不了解儿童,孩子现在是想让父亲有成功感。”这是在跟父亲玩一种游戏,是为了满足父亲的一种需求,他认为他只要发现不了,爸爸就会觉得自己很聪明。但是他不知道爸爸在测试他的智力。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很大的,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天还要广阔。只要我们潜心地去爱儿童,只要付出爱,儿童都会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童年时代过去后,成为一个人身上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那么,父母能不能充当孩子生命成长的导游呢?我自己认为还是不行。因为人生游戏中没有按父母意志预设的程序,面对无常间的即时生成的生活状况,凭父母的生活经验来导游,是万万不可能的。再说自然型的父母,在其自身孩童时的敏感期又都不是最佳的完整成长,或多或少地出现岐变和神游的病症。自然而然地会像导航仪一样,压抑孩子的前进征程,纵然是孩子在生命历程的某个阶段,由起点到达了终点,但也被限制在父母设定的前进框架里。例如:跟风式的强迫孩子学习孩子本不感兴趣的音乐、体育、美术特长。看似有其短期收获,实则是用爱的形式,遏制了孩子自由发展。
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举例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生了一个儿子,他准备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天才。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孩子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入中学,12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他孩子不断地“吸收、吸收”。18岁时,孩子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他什么都不干,他拒绝任何有“知识性的活动”,他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他“满腹经纶”没有用处。事实上“知识”使他非常苦难。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他并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如果我们按照这个精神胚胎让他自然地发展,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人才。
在技能教养中,既不能当保姆,又不能当导游,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一书中,并没有提到教练型父母的名词。尽管如此,我还是自己建议:望子成龙的父母必须从自然型父母向教练型父母转变。
我一向反对“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的说法,不管孩子成长如何,都不能小看和贬低任何一对伟大的父母。难道教师就是合格的父母吗?为什么有些教师都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为人父母必须自信!因为,父母是天然的家教专家!
什么是教练型父母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闭上嘴,动脑,找方法,原因”就行了因为,在孩子生命教育中,简单说教是最没有用的。
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一书中这样写道:
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么,摸什么……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
  这好象要求我们相信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好象很弱小,但他只在却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儿童有一个精神胚胎存在,你遵循这个发展规律,他就发展得更加完善。
人类的成长同动物不同的是人类有了精神。问题就出在这儿。因为人类一直都不会为某一个孩子不会长大而担忧。但却认为精神的种子从不曾在儿童内在存在过,它需要成人来种植和给予。也就是说,我们从不认为儿童的精神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仅仅需要我们给予一个适合内在精神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但我们却说,从来没有什么“上帝”,那是因为我们的自大而无右怀疑地代替了他。让我们来看看儿童是如何依靠他自己,并同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而发展自我精神的,并“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的。
“教练型父母”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像教练一样激励孩子,挖掘潜能,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
“教练”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强调孩子是主体,重在运用“我怎样来帮你”的思维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潜能。显而易见,父母水平再高,也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长父母只是对孩子进行理念引导、技能教养和纪律训导。成功,要靠孩子来奋斗
责任欣赏付出信任”是教练型父母必须具有的品质。
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要像教练一样先做三件事:首先最最重要的是要用规范语言,不要夹带脏话;其次,要给孩子说好听的话,不管他是否听懂,都得从心灵深处开始启蒙;第三,孩子喜欢专注故事,不厌其烦地反复讲
要懂得“凡是天才记忆力非常好拉开抽屉让孩子看,一分钟关上,再让孩子讲刚才看到了什么;把玩具盒上,让孩子讲出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去超市购物,孩子讲都买了啥。记忆,不是从背难懂的古诗开始的。而是情趣记忆,脑子越灵敏,越好。
   要学会从生活小事上引导孩子发展自己建构出生命的意图。孩子用积木搭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如何做到意味着什么?做到了,完成了,父母给肯定、欣赏嘉许,使其得到完成的满足。这种“用小处的精彩,来成就大处的壮美”思维模式形成,在未来的人生中,无论小的决定,大的目标,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方向,会自己承担行动的责任,努力去做到、去达成
  教练型父母是给孩子生命自由的人。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无条件的接纳的人。允许孩子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是份深深的信任与尊重。孩子才能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和生命的力量。否则,他会慢慢地认同那个父母虚构出来的,期待出来的形象。而这个形象与他自己的内在的冲突,一定会带来他内心的迷失与痛苦。
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一书中写道
当给儿童自由时,他不再听成人的摆布,他依照生命的秩序来发展。他在玩水中变得专注而且安静,虽然他弄得满地是水,在捉迷藏时,他总藏在一个地方,从不试图换个藏身处,你每次在同一个地方发现他时(他很高兴你发现他),他就快乐地哈哈大笑,并不断要重复这个在你看来既愚蠢又毫无意义的游戏......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
每一位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什么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呢?我们知道许多动物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比如说:母鸡爱它的小鸡,老虎很爱它的小老虎。......很多父母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对孩子确实充满爱意。但是在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后,这种“爱”恐怕就不是人人具有的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教练型父母也是一个引领者和陪伴者是引领孩子找到真正的幸福的人。不是发号司令的权威,也不是管卡压的传统式家长。他把孩子物化为自己所有的,而是一个生命,一个需要引领、照看的生命。
做父母好累”是因为在传统家长式教育下,自己孩儿时的敏感期因压抑而岐变和神游,因此,并不懂得儿童的教养方式,经常为了让孩子顺从而发生冲突,为叛逆而头痛,为未来而焦虑。
孙瑞雪在《爱与自由》一书中写道
  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当孩子一旦独立的时候,父母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这不听话。”实际是孩子要成长!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长,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
    我们平常意义上的纪律的“典型形象”,就是比较听老师的话,很安静地坐在那儿,不活动。蒙特梭利强调: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那么大家就会不明白,纪律怎么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呢?她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则,最早的纪律形成了。所以有位老师讲,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儿童自发性的活动中,也就是自由中。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改变自己,从自然型父母成教练型父母发现孩子的核心价值,与孩子目标达成一致,千方百计像教练一样把一个有价值的人从所在地送往目的地。
教练型父母的最高境界是:真正认识每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尽自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孙瑞雪《爱和自由》一书中这样写道: 
  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在人的一生中,拿出六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我们能肯定的是我们就在这种工作中一分一秒的成长,孩子也在这种生活中一分一秒的成长。只有付出心血,让成长一分一秒的积攒起来,才可能造就出一个非常成功的孩子。
  这就是教练型父母的成功真谛。
 
    
 参阅文献:
     1、《什么是教练型父母?罗雯静
     2、《用“爱的语言”做“教练型”家长》郭鹏 崔虹
     3、《教练型父母将成未来趋势》阙登峰
     4、《从自然型父母向教练型家长转变》郑委
更新:2015-06-15 05:33:0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