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真相

作者:陈斌 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4362

   

大城市孩子的竞争优势,来自父辈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与积累。从代际看,是公平的。

怎么考决定怎么教,如果考试内容向考核学术能力回归,就像作文侧重于考分析推理而非堆砌辞藻,那就会鼓励启发式教育。

学子在与同龄人激烈竞争中凭分数胜出进入一流名校,本身已体现了学习能力。在统计学上,分数与能力是高度正相关的。

一个“素质教育”的美丽新世界,将从“应试教育”的废墟上崛起?

2015年4月以来至今,“黄冈中学衰落”的话题盛行于媒体,直让人以为黄冈中学快关张了。始作俑者《长江商报》4月5日报道:《湖北黄冈中学辉煌不再,近14年未出省状元》,文章说黄冈中学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如今仍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升学率并不低,只是已不复当年的辉煌而已。

但许多人在故作悲悯之余仍掩不住内心的兴奋,他们把所谓的“黄冈中学衰落”视为“应试教育式微”的征象。用黄冈中学老师马明博的话说:“在如今教育界,黄冈中学被当作邪恶的女巫,大家将它架上火刑架,添柴加油,一起见证这个应试符号的死亡。”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起于1980年代。1986年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这个词仍保留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初含义,但被舆论高举的“素质教育”其实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被构建出来。

因此,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就要知道什么是“应试教育”。舆论将“超级高考工厂”视为“应试教育”的肉身化。黄冈中学与河北衡水中学是两个样板。

本次媒体炒作的所谓“黄冈中学衰落”,真相如下:黄冈下属县市甚至武汉的中学,分流了黄冈的优质生源;武汉甚至长珠三角的中学,大挖黄冈中学的优秀师资……黄冈中学遂由超级牛校衰落为一般牛校了(因此证明不了“应试教育式微”)。可见,黄冈中学或在走下坡路,但“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的黄冈模式却在开枝散叶。

后起之秀衡水中学,将黄冈模式发扬光大,已连续N年凭高升学率睥睨河北。但在媒体眼里,衡水中学严格学生学习与生活作息,搞军事化管理,把学校办成了大监狱,“剥夺学生的自由”;搞激情教育,就是给学生洗脑;一切围绕高考转,学生“过着一种不正常的生活”。一言以蔽之,将“应试教育”的恶性发挥到了极致。

“应试教育”只注重高考学科的教学,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训练与考试,不注重学生才艺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泯灭学生个性与自由。作为对立面被构建出来的“素质教育”,学生是轻松自由、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

而“素质教育”一看就是好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教育”,高大伟岸。要被摒弃的“应试教育”,自然卑下猥琐。众美归于素质教育,众恶归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好,重素质不重考试;应试教育坏,重考试不重素质。

这样,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被构建成两种对立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意识形态构建。

那么,因为是人为构建出来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组无意义的词语吗?非也。在撇去夸大其辞的、褒贬强烈的意识形态浮沫后,这组词语还是实有所指的,且指向非常明确。

游戏规则的视角

舆论在谈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时,所指的范围一般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这就给出了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隐形的高等教育才是更厉害、主导性的大玩家。这是(招录)游戏规则的视角。大学是整一套游戏及游戏规则中的核心环节。

大家为什么要上大学?除了极小部分人是为了获得专业学术训练将来以科研与学术为业,绝大部分人上大学尤其是一流名校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机会,例如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下文将专门阐释大学的功能。

在任何社会,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工作职位总是稀缺的。大学尤其是一流名校的学历文凭是通向这类工作职位的敲门砖。

首先,并不是说有了名校文凭这些工作职位就手到擒来,而是说其他条件相同之下,名校文凭大大提高了获得这类工作职位的概率。其次,也不是说名校文凭是这类工作职位的唯一敲门砖,其他条件如来自富裕或有权势的家庭,可能是更大的筹码,但那拼的是投胎,并不取决于你的努力。

这类工作职位永远是高度稀缺的,传导到教育体系,决定了尤其一流名校的入学机会也是稀缺的、高度竞争的。传导一直会持续下去。为了提高上好大学的概率,你得上好的高中→为了提高上好高中的概率,你得上好的初中→为了提高上好初中的概率,你得上好的小学→为了上好的小学,你的父母得买好的学区房……

教育质量好的标准,说到底就是升学率,即学生竞得更高一级优质教育的概率。竞争就有上有下,总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竞争准则框架内展开。最重要的规则在大学招录环节。

一种游戏规则是考试,招录看分数,理想的安排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由于分数是定量的,考生拿分数说话,谁上谁下一目了然。另一种游戏规则是不唯分数、看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术水平、兴趣特长与社会实践等”,这些都不太好量化,招录者的自由裁量权就大了。

到这里,不难理解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所指。这套话语,把学生与学校按招录看分数的游戏规则玩,贬为“应试教育”;把按招录看综合素质的游戏规则玩,褒为“素质教育”。

统一高考就是前一种规则,现行的自主招生就偏向于后一种规则。

大学的两大功能

那么,大学招录采用哪一种游戏规则更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回答学子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是什么。

学子上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为了积累人力资本。动机或高雅:“亲炙大师教诲,与优秀的同侪在知识与人格上一起成长,将来为增进人类的知识与福祉做出贡献”,或世俗:“进个好大学,上个好专业,将来找个好工作,得个好配偶”,均可被“上大学是人力资产投资”所涵盖。

问题来了,大学所传授的知识相当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上,岂不是白学了?无助于提升自己的人力资产价值?

如果判断成立,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向职业技术教育看齐:尽可能增加传授“有用”的知识,减少传授“无用”的知识。但这样的话,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什么区别?

有必要回顾大学的功能。大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专业学术人才。你上大学读物理,那学校的整个理论与实验课程设置,不仅仅是为了把你培训成一个懂物理学知识的人,而是为了把你培养成一个物理学家。

如果大学四年没有虚掷,你掌握的不仅仅是物理学知识,还有一整套物理学的思维方式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你学到的具体知识或在工作中用不着,但分析框架与分析能力一定会让你终生受益匪浅。

不过,你为了系统学习某个具体学科,具备该学科的分析框架与分析能力,未必要上大学。现在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唾手可得,想要学什么都不在话下。即使你觉得自控力不够,并想获得与同侪交流、互相激发的机会,现在在线教育机构也能解决你的各种忧虑:有学习大纲,有进度表,有作业与测试,有小组讨论。

绝大多数学物理的人不会以物理学家为职业,你大学时学的物理不见得工作中有多大用,其他专业也类似,要掌握物理学的分析框架与分析能力也有廉价便捷的路子,那为什么大家还要争相上名校接受成为“某某学家”的学术专业训练呢?

这就引出大学的另一项功能:对智力、能力的排序与对人才的遴选。跨国公司为什么喜欢招募一流名校的学生,对专业反而不那么看重?因为能够进入这些大学并毕业甚至取得优异成绩,已充分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别讲高学历低能力,那是例外,学历与能力是高度正相关的。企业鉴别人才有成本,你拍出一张名校文凭胜过千言万语。

一流名校的学历文凭是高收入、高社会地位工作职位的敲门砖,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似乎很简单:让最聪明、最有学习能力与学术潜力的学子上一流名校不就得了?大学第一项功能是培养专业学术人才,需要这样的好苗子吧?第二项功能是对学习能力与人才的排序遴选,也是建立在第一项功能基础上的。我们姑且接受这个精英主义的答案。

要达成这个目标,应如何设计招录游戏规则?

方案一:统一高考,统一评分标准,只看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招录名额不再按省籍分配,招录标准也不再考虑考生的身份背景。一切看分数说话,分数高就上,分数低就下。这是一种规则公平。

这样的统一高考,在考试内容上也应回归考核学术能力。例如语文不能以考记忆力为主,应该以考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尤其是作文,不能把引用名人名言及正着说、反着说视为有效论证,应该知道怎么鉴别正反两方面论点的证据效力,知道怎么才算有效的推理。这就要降低作文的自由度,最好只容许正反两种立论,让考生的思维能力显露无遗。

2014辽宁卷作文:夜晚祖孙远眺万家灯火,孙说,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祖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不能像祖先那样看月亮初升,天汉灿烂。2010年SAT作文:技术进步极大提升了交流和信息共享的速度,一些人对此持批判态度,宣称技术带来的高速交流令人们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周围的人。两者的题面很类似。

但前者“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后者问:“现代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否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前者考生作文的自由度太大,考生可以通过背范文来押题,也赋予阅卷人太大的自由裁量权。后者只有两种立论方式。考生采取哪一个都可以,但要言之成理,同时要对否命题展开有理有据的驳斥,考核的就是分析推理能力。

“素质教育”鼓吹者对“应试教育”有诸多指控,下述两个不成立。

其一,说在高考指挥棒之下,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启发式教育隐而不彰。但怎么考决定怎么教,如果考试内容向考核学术能力回归,就像作文侧重于考分析推理而非堆砌辞藻,那就会鼓励启发式教育。不能把考试内容的问题归结为考试本身有问题。美国被鼓吹者视为“素质教育”圣土,也是要考SAT的。

其二,说招录只看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导致高分低能。学子在与同龄人激烈竞争中凭分数胜出进入一流名校,本身已体现了学习能力。在统计学上,分数与能力是高度正相关的。高分低能与低分高能都只是例外。

“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方案二:看综合学术素质。在参加方案一的统一高考之外,考生还要提供其他证明学术能力的资信:专家学者的推荐信、申请用的个人论文与在学术刊物上有发表论文等,如果申请实务性强的专业可能还要有社会实践与个人实习履历。如果能尽量减少做假、拼爹与寻租,做到“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那也是规则公平的。

有一种流行的谬误,认为统一高考限制了考生对大学的选择权,例如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实质上必须在几个同等档次的大学之间做出抉择,被几所一流名校平行录取再由考生自由选择的机会是不存在的。其实这种安排与统一高考无关,是为了让分配给各大学的招生名额不浪费,结果是限制了大学之间的竞争。

不管是统一高考,还是看综合学术素质的游戏规则,都应该实行考生自由填报与自由选择学校、学校按规则独立招录考生的规则。这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这样子:考生自由填报大学→每个大学可根据考生申请情况按规则独立招录考生、超额录取(考虑到一定比例的考生录取后弃上)→实力考生可以得到N个一流名校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奖学金等因素自由选择。这样,每个大学的招生规模由市场决定,这会加剧大学之间的竞争,学生都不愿意上的大学有关张的风险。

一个问题,招录看考分与看综合素质,哪一种游戏规则下学生的负担更重?“素质教育”鼓吹者常指控:在“应试教育”之下,题海战术与海量考试令学生的负担很重。言下之意,如果转而搞“素质教育”,学生既轻松自由、快乐惬意,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似乎一搞素质教育,学生与学校面临的竞争压力就消失于无形。

这是对招录看综合素质的浪漫想象。实际情况正相反。学生的负担,在“素质教育”之下一定比在“应试教育”下重多了。

在招录看考分之下,学生的目标是在统一高考中拿尽可能高的分数。但在招录看综合素质之下,学生单单拿到高分还不足以在竞争中稳操胜券,还要搞推荐信,发论文,参加实习,以增进自己的学术履历等,甚至还要对非学术素养进行投资,做公益慈善,发展才艺,有一两项体育特长。发展这些“综合素质”并非出于天性喜爱,而是游戏规则的设定。

只要大学的两项基本功能没有变,只要一流名校的学历文凭是高收入、高社会地位工作职位的敲门砖,那么大学招录无论采取哪一种游戏规则,考生的竞争压力与学习负担都不会小。这种竞争压力是结构性的。给定竞争强度不变(一定数量的考生竞取稀缺的名校入学机会),游戏规则包含的指标越多、越复杂、越偏于定性,考生的学习负担就越重。

哪种规则有利于寒门学子

有一些人畅想,如果搞“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全国考生统一录取分数线,勤奋的寒门学子将纷纷上一流名校,不给北京上海的考生留下多少机会。常见论据为,2008年北京考生的北大录取率是河南的24倍,2013年又升至31倍。在全国一张卷时代,北京的北大录取分数线比高考大省低几十分很常见,也是一个证据。

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之下,河南考生的北大录取率同北京之间的差距可能会缩小,但与北京相当几乎不可能,更别说大大超越北京了。为什么?

中国人口由内地向东南沿海迁移是长期趋势。能够走出内地并在沿海大城市定居的,生存适应能力怎么着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更是汇集了从其他省份移入的精英人士,其在当地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中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大城市学生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的父母有更多的财富与收入,受过更好的教育,有更高的见识,有人脉,这些均可传递/部分传递给下一代;也更有意愿与能力给下一代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课外培训拓展等。

也就是说,且不论先天因素,单单模因(Meme)传递这一项,大城市学生就享受了相当的竞争优势。

在赋予北京上海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招录率下,北京上海的考生就把寒门学子反复做题与测试的大量时间用到了看课外书、发展兴趣爱好及游历上。如果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大城市考生要上国内大学,会增加对做题与测试的时间投入。对学校来说,黄冈模式也不难学习。大城市家长往往也有辅导孩子功课的能力,也愿意出钱补习。

如果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大城市考生相对于寒门学子仍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如果实行“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寒门学子更没得比。2015年人大自主招生申请材料,包括“个人获奖证明复印件、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的材料、发表作品等”。农村孩子在干农活、在野地里玩耍时,大城市孩子在学才艺、在游历、在实习、在做公益,怎么比?

人生是一场接力赛。大城市孩子的竞争优势,来自父辈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与积累。从代际看,是公平的。

另外,招录不唯分数、看综合素质,多多少少免不了拼爹,农村孩子还是没得比。

总之,在规则公平限度内,对寒门学子最有利的游戏规则还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更新:2015-05-23 04:09:2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