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生考试 语文课文精选模拟训练题(四)
-
十七 现代诗歌二首
(一)《雨巷》戴望舒
1、戴望舒的《雨巷》以象征和暗示手法,通过雨巷、篱笆、油纸伞、丁香等景物的渲染,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彷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念想。(判断正误)
2、全诗表达含蓄,具有特别的朦胧美。(判断正误)
3、“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和“寂寥”的意思是
答:彷徨:游移不定,不知往哪里走好。寂寥:空旷,寂静。
4、诗歌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营造了怎样的环境?
答:幽静少人,阴沉寂静。
5、全诗用复沓重唱手法,对表达诗歌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如音乐一样,可造成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音乐效果。
6、说说你对“雨巷”“篱笆”“细雨”“丁香”这些意象的理解
答:雨巷: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象征。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似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途。
篱笆:雨巷中的,“颓圮的篱笆”是诗人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象征。
细雨:社会环境的象征,细雨使眼前的景物模糊难辨
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也可以看成是是人所追求的其它理想的象征。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1、这首诗以朴实而清淡的语言,唱出了诗人内心的真诚与善良之情。(判断正误)
2、诗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运用想象和联想,层层推进,富于变化。(判断正误)
3、全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判断正误)
4、第一小节,作者描绘了尘世间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普通人的人生:喂马、劈柴、粮食、蔬菜、房子等,自由飘逸,宁静自然,充满浪漫。
5、在第二小节中,作者表现了人生的哪些方面?
答:感受亲情、友情,表现人类之爱。
6、第三小节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亲近大自然,关爱他人,追求事业、理想、爱情和幸福生活。
7、诗中有没有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答:有,开头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意味着做着现在并不是一个幸福的人,也不是一个世俗的人。诗中所说的那些普通平凡的生活,只是作者的一种理想。紧接着写道“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诗人的隐逸生活,才是作者所追求的。结尾处作者频频祝福他人之后,又写到这一句,正说明作者与世俗的矛盾,以自己内心世界的矛盾。
8、诗中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情味一样吗?
答:第一节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的理想和追求,诗人希望在尘世间做个隐逸诗人;第三节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作者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
十八 外国诗歌二首
(一)《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
这首诗是裴多菲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饱蘸激情的笔墨,选取众多意象抒发浓烈的感情,将“我”比做“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又将“我的爱人”比做“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运用博喻手法,以五组对立形象来表现主题,表达对爱情的渴望,盼望爱人给奋斗中的自己带来抚慰、支持和希望,意蕴十分深厚。
(二)《豹》里尔克
《豹》这首诗是里尔克追求雕塑的美的代表作品,描写了关在铁笼之中的豹子,写出了豹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把曲折隐含的哲理观念与具体性相结合起来,产生了瓦莱里所谓“抽象的肉感”的效果。
1、裴多菲·山托尔,19世纪 杰出诗人,他的《自由与爱情》中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
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2、《豹》的作者是里尔克,布拉格后期象征派诗歌的重要代表。
3、“豹”象征着诗人 ,笼子则象征着异化的社会。
十九 《诗经》二首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2、诗中写何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答:起兴作用或引起下文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比兴、 和 重章叠句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4、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6、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答:像对待朋友一样的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7、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欣悦之情。
8、本诗围绕一个什么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的爱慕追求?
答:逑;
9、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及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及哀而不伤。
10、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1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运用了比兴手法。首句用雎鸠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用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1)托物起兴(比兴手法)。(2)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思念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1)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2)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这首诗采用了《诗经》中最突出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1)“赋”的手法,(2)反复铺排描写,渲染出扑溯迷离的寻爱历程和极富音乐性的回环之美。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什么意思?
答: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哪,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6、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像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7、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抒发的感情?
答: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8、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重章叠唱的形式,反复吟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9、从表现主题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答:思慕追求意中人的情诗
10、诗中采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11、这首诗的特定时间是深秋的早晨,特定地点是芦苇丛生的河边,特定人物是青年男子或女子。
1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13、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经》有诗歌305篇,因此又被称为“诗三百”。
B.“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书”。
C.“风”指的是《诗经》中的爱情诗篇。
D.《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1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窈窕淑女(yǎo tiáo 女子文静而美好的样子)
B.琴瑟友之(qín sè 古代的一种乐器)
C.溯游从之(sù 逆流而上)
D.道阻且右(yòu 道路迂回曲折)
1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关雎鸠——运用了起兴手法,也有营造情景、渲染气氛的作用。
B.在水一方——实写主人公的意中人在河对岸居住。
C.钟鼓乐之——这里的“乐”是使动用法,意为“使之快乐”。
D.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蒹葭由青苍而至杨花、白露由凝霜而至渐干,表现了主人公费尽周折地苦苦追寻。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体现了战士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的精神。
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3、“同仇”“偕作”“偕行”表现了什么精神?
答:表现了士兵们的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4、“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答: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5、简要分析本诗重章叠唱的作用?
答:重复能够增强气势,使得文章节奏感很强,并能烘托一种氛围,使整首诗歌充满了慷慨雄壮的基调。
6、“同袍”“同泽”“同裳”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7、诗句“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中“袍”“泽”“裳”指的是什么?这样反复有什么作用?
答:均指衣服,反复吟唱,加强语气。
8、诗歌每章诗意基本相同,这种手法在《诗经》中是什么手法?
答:重章叠句的复沓手法。
9、“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答: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统一,团结对敌。
10、诗歌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反问,加强慷慨激昂的语气
11、诗歌每章都大同小异,和《蒹葭》的手法相似,是分析这是什么手法?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答:重章叠句的复沓手法,仿佛军队的行进步伐。
1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答:备战的过程:统一思想,统一情感,统一行动。
二十 古诗二首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
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
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
“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
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全诗反复出现“忧”字,诗人“忧”什么?
答: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高,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说出诗句中的比喻义
用“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来比喻:贤才投主
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比喻: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4、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有何含义?
答: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勉。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慨当以慷(没有实际意义,以:而) B.唯有杜康 (这里指代酒 )
C.鼓瑟吹笙(弹奏) D.枉用相存(白白地)
解析:D枉:枉驾,意思是屈驾来访。
6、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譬如”两句是说人生就像朝露一样短暂,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的增多。
B. “青青”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C. “山不”两句是借用《管子·行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
D. “周公”两句是诗人借用周公三次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想周公一样殷勤的接待人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的归顺。
7、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本诗是诗人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
D.通篇运用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动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的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作者( B )
A.对女子的思念。 B.对贤才的思慕。
C.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D.对理想的追求。
9、下列诗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求贤若渴。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的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能够尽揽天下贤士。
10、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陶渊明从四十一岁弃官归隐后,二十年间再未出仕,安贫守节。以下自陈心迹的诗句,不是陶渊明写的一项是( A )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斥山。误落尘网中,去三十年。
D.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羁鸟恋旧林(束缚)B.守拙归园田(保持拙朴的本性)
C.榆柳荫后檐(树阴)D.暧暖远人村(模糊不清的样子)
3、下列诗句中使用了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B )
A.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4、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C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5、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6、写出使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2、请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静 以动衬静
3、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透露出的情感。
答:闲适 愉悦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以动衬静。月亮爬上山头,清光遍照涧谷,惊醒了树上夜宿的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喳喳地鸣叫几声。
5、诗中静字突出了春夜山涧的特点。
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7、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作者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人闲之无聊寂寞
B.“时鸣春涧中”的“时”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从而显得更生动。
C.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但却细致的表现了自然界的光影声像变化。
8、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动静相衬,构成动人的意境。下列诗句没有动静相衬的一句是( C )
A.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B.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十一 唐诗二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开头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及时间。
2、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答:李白在烟花三月的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的情景。
3、“故人”的意思是什么?在诗中又指什么?
答:老朋友,诗中指孟浩然。
4、三四句,写送别的情景。
5、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6、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答:送别的地点美:名胜黄鹤楼;时间美:“烟花三月”的春天;朋友的去向美:东南形胜的“扬州”;场景美:孤帆、碧空、长江。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写了哪些景?其作用是什么?
答:风、天、猿、渚、沙、鸟。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2、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答:空阔浩渺 愁苦悲凉
3、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答:“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4、《登高》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贯穿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答:悲愁
5、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作客”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6、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答: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
7、这首诗的诗眼是悲, 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8、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
答: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9、最后一联中的“艰难”“潦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和备尝艰难潦倒之苦的无限悲凉心情。
10、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唐代——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七言绝句
B.唐代——杜甫——《登高》——七言绝句
C.唐代——孟浩然——《游子吟》——乐府
D.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五言绝句
11、根据对仗的规律,与下列诗句相对应的下句是( B )
1.疏影横斜水清浅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荷尽已无擎雨盖
A.心有灵犀一点通 病树前头万木春 柳拂旌旗露未干
B.暗香浮动月黄昏 病树前头万木春 菊残犹有傲霜枝
C.暗香浮动月黄昏 江湖夜雨十年灯 夜吟应觉月光寒
D.菊残犹有傲霜枝 江湖夜雨十年灯 雨中春树万人家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答: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2、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4、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钟,割。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答: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6、“阴阳割昏晓”一句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答:巍峨(高大)
7、“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答:神奇秀丽
8、“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答: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9、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10、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齐鲁青未了”的“未了”意为“没完没了”,表现泰山的连绵无尽。
B.二三联从远望到近观,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远望泰山,青幽雄伟;近观泰山,峥嵘奇丽。
C.“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孤高自傲的性情。
D.同样是登高所望的所见所感,和《登高》相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浩荡开朗的襟怀。
二十二 宋词二首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下文写离别的场面作铺垫。
2、写出该词的词眼句。
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答: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 晓风”“ 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 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4、词的上阕选了那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答: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凄凉、沉寂
5、“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
答: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
7、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
答: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后:刻画心理 离别时:描写情态
8、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
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9、“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这两句用精练传神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深,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是何其尖锐,更加强化了感情的发展。
10、“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答: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寒蝉”在凄厉悲鸣;“骤雨”刚停,寒气袭来;悲冷弥漫。
11、词的上阙中,词人用了想象的意象,请写出3个。
答:烟波 暮霭 楚天
12、“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答:“念”在结构上是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贯通;在内容上,“念”是眼前景与别后情的分水岭,它把实与虚巧妙地联结起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中“风流”是什么意思?
答:“风流” 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
2、词中用了哪些典故?
答:孙权、刘裕、刘义龙、拓跋焘、廉颇。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词中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目的是什么?
答: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委婉规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几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达对前任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5、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答: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6、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7、为什么用“千古”修饰“江山”?
答: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8、从“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可以读出词人的什么情感?
答: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
9、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答: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10、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答:此二人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1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
答: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12、下列关于宋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宋朝的诗歌都成为“宋词”。
B.词的产生和音乐密切相关,词句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作“长短句”。
C.词的调子的名称叫“词牌”如“雨霖铃”“水调歌头”等。
D.豪放派词人并非只是一味的豪放,他们也会写清丽婉约的词,苏轼也不例外。
13、下列加点词的音、字、义正确的一项是( B )
A.暮蔼(mù ǎi,傍晚的云气)
B.凝噎(yē,嗓子被气憋住)
C.无觅(mì,寻找)
D.经年(jīng,年复一年)
1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念去去”中的“去去”是“往前走了又走”,表示行程之远。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的理解是:作者以廉颇自比,有“老骥伏枥”的豪情,又有自我伤感的意味。
C.“千古风流人物”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两个“风流”意义不同,前者指历史上的英雄俊杰,后者当时的名人。
D.辛弃疾是我国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也是辛弃疾最优秀的爱国词章之一。
15、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中,作者借对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及业绩的追怀,感叹世事推移,风流人物已无处寻觅,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运用白描,铺叙了离别时凄清秋景,由境入情。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和富有情趣,表现词人恬淡的自由自在的心情。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的理解是:回忆南朝旧事,意在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行事。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此诗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
1、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答: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首句起兴,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
答:希望抗金报国。
3、有人用一种壮怀能蕴藉来评论《小重山》的艺术风格,请你作简要分析。
答:所谓一种壮怀能蕴藉指的是岳飞的《小重山》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调表达了壮志难酬的孤愤,表达抗金报国的心志,却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
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答: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5、结合词的上片画线句,说说你对“寒蛩不住鸣”的理解。
答:衬托。以“蛩鸣”衬托了环境的幽静,而环境的幽静恰好衬托了词人内心的不平静。
6、以下诗句,为岳飞写的是( C )
A、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B、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D、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在沧州。
二十三 元曲二首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
答: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答: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4、《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5、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6、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
答: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
7、下列关于元曲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B.散曲是诗歌的一种,和元杂剧中的曲子的区别在于它没有宾白科介,适于清唱。
C.马致远和张养浩都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D.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
8、与下列诗句对应的选项是( B )
1、忽如一夜春风来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江山如画 4、同是天涯沦落人
A.落红不是无情物 自在娇莺恰恰啼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相逢何必曾相识
B.千树万树梨花开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时多少豪杰 相逢何必曾相识
C.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时多少豪杰 相见时难别亦难
D.锦官城外柏森森 不尽长江滚滚来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飞入寻常百姓家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作用是是什么?
答: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2、“山河表里潼关路”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答:因为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3、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
答: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关系着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朝代的兴亡了。
4、此曲写景对咏史有什么作用?
答:极写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的险要地势,正是为下文的“望”而“意踌躇”提供抒情的“诱发点”,使作者更好地抒发感情。
5、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6、该曲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怀古伤今,揭示了历代封建王朝的衰亡给广大百姓造成的极大痛苦,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7、开头描写潼关地势的作用是什么?
答: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史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
8、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秒在何处?
答:此句发出了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这个结尾开拓和深化了曲子的思想主题,含意深邃丰富,有较强的感染力。
9、“西都”指长安 ,“经行处”指秦汉古都遗址 。
10、标题中的“山坡羊”是曲牌名 ,“潼关怀古”是题目。
11、试联系“伤心秦汉经行处”,对“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的画面。
答: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1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答: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滞留异乡的思绪。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写。
②春半:春天的中间,即二月。
1、诗中的“尽”和“乱”两字描绘了“春半”时节怎样的景象?
答:雨后百花凋零,榕叶落满庭院,黄莺乱啼,呈现出一片凄惨景象。
2、面对二月春景,诗人为何生发了“如秋”之感?
答:第一,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第二,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版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3、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
答:—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足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乱的心绪。
4、诗的三、四句写了哪些景物?
答:山城、雨、榕叶、庭院、莺
5、面对二月春景,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滞留异乡的悲伤之感,以及被贬谪的悲凉之情。
6、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了“春半如秋”的感觉?
答:第一,冲春时节,雨后落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第二,诗人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虽是秋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 更新:2022/5/7 5:45:54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毕业多年后再看高考,惊觉比分数更重要的4条人生铁律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学历标示着过去,学习能力决定着未来。无论是读一本书、听一门课,还是学一门技能,都是在为自己筑起向上的阶梯。把学习当成习惯,持续精进自...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期末考试答完题要如何检查?这些提分攻略请提醒学生!
- 孩子这么复习效率才高
- 今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难度如何?来看试题评价
- 语文试卷答题套路
- 推荐给一线教师的八种科学、高效的期末复习策略,你不妨试试
- 湖南一高中数学老师亲自做高考卷,耗时近2小时,估分这个数?明年学生和家长们要调整战略战术了!
- 期末考试答完题要如何检查?这些提分攻略请提醒学生! (06-25 05:02)
- 孩子这么复习效率才高 (06-23 06:12)
- 今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难度如何?来看试题评价 (06-23 05:37)
- 语文试卷答题套路 (06-19 05:27)
- 推荐给一线教师的八种科学、高效的期末复习策略,你不妨试试 (06-17 04:53)
- 湖南一高中数学老师亲自做高考卷,耗时近2小时,估分这个数?明年学生和家长们要调整战略战术了! (06-15 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