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平职校2017级三校生高考班模拟考试题 语 文
-
罗平职校2017级三校生高考班模拟考试题
语 文
本试题纸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C )
A.强 强迫(qiǎng) 倔强(jiàng) 强取豪夺(qiáng)
B.薄 单薄(bāo) 薄饼(bό) 薄荷(bò)
C.龟 龟甲(guī) 龟裂(jūn) 龟兹(guī) 正确答案:qiū cí
D.嚼 咀嚼(jué) 倒嚼(jiào) 咬文嚼字(jiά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C )
A.迫不急待 (及) 走头无路 (投) 责无旁贷 瞻养(赡) (瞻仰)
B.情不自尽 (禁) 直接了当(截) 漠不关心 质疑
C.昂首阔步 别出心裁 世外桃源 辐射
D.披星带月 (戴) 义不容辞 一枕黄粱 代劳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⑴“战斧”-4型巡航导弹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射后能在目标上空 数个小时,待目标确定后,再实施攻击。
⑵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地球上,被功利心和私欲所 的人类,需要好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危害地球。
⑶只有思想博大精深,精神丰富崇高,生命之树才会常新常青,生命也才会达到完美 。
A.盘旋 唆使 情境 B.徘徊 驱使 情境
C.盘旋 驱使 境界 D.徘徊 唆使 境界
解析: “盘旋”是环绕着飞(或走)。“徘徊”是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有犹豫不决的意思,用于巡航导弹应用“盘旋”。
“唆使”的发出者是人,不能和功利心、私欲等词语搭配,且带有贬义色彩,这里应用“驱使”。
“境界”比“情境”更多一层“达到某种高度、层次”的含义,这里选“境界”更合适。
故答案选C。
4.词语的意义包括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用到比喻义的一句是( B )
A. 铁证如山,你还有什么好狡辩的? (比喻像铁一样确凿的证据,像山一样不能动摇。铁用了比喻义)
B. 期待土叙两国能早日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是战争中的兵器,这里代指战争,用了借代引申)
C. 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空气是人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这里比喻事实是科学家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的)
D. 几年前,我与母亲之间就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血缘关系。(“鸿沟”本指古代运河,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比喻明显的界限。句中指我和母亲之间的感情或思想上的隔阂。用了比喻义。)
5.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B.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真是《人间自有真情在》。
C.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D.“大桥就要通车了,” 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解题:A“这条路谁能走通”虽然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陈述句,故不能用问号。B“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干”指干部,“警”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C“人间自有真情在”是一句引用,要用引号,不能用书名号。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山坡上,一个牧童牵着牛在吃草。(语义不明,吃草的是牧童还是牛)
B.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C.虽然我省尚未发现新冠状病毒感染者,我们就要严加预防。(虽然...就,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D.连续几场大雨,我市旱情彻底得到了缓解。(彻底和缓解,语义矛盾)
【答案】B。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 )
A.他在当选班长的那次班会上振振有词地发表就职演说,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B.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了美好的景色。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能在灾难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
D.他在选择中考志愿的第一志愿时,既想报北京四中,又想报北大附中,真是见异思迁。
解析: “振振有词”的意思是“好像很有理由,说个不停”,是个贬义词,而这句话的语言环境要求用褒义词。
“登峰造极”的意思是“比喻学问技能达到极高的水平”,而句中的语言环境是登山,所以该成语在此运用不当。
“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化险为夷”的意思是“使危险的情况变为平安”,与这句话的意思相吻合。
故答案选C。
8.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是( D )
总之,我们要拿来。 。
①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②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③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④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9、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格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C )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A.拟人 比喻 双关 夸张 B.借代 对偶 对比 比喻
C.比喻 对偶 双关 夸张 D.比喻 借代 对比 对偶
10.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出句,下面能与它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 A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BC中的雪和雨从天气状况角度分析与A中的月不搭配,D中的“丁香初绽”是名词+动词的主谓式结构,“梨花院落”“柳絮池塘”都是名词+名词式的并列结构)
11. 下列诸子百家的派别、作品、朝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孔子——儒家——《论语》——春秋 B.庄子——道家——《秋水》——战国
C.墨子——墨家——《公输》——春秋末战国初 D.荀子——法家——《劝学》——战国(荀子是儒家大师)
12.( B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A、孔子 B、屈原 C、陶渊明 D、李白
13.下列寓言故事不是出自 《战国策》 一书的是( B )出自《庄子》
A.狐假虎威 B、望洋兴叹 C.画蛇添足 D、惊弓之鸟
1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B )
A、《左传》 B、《史记》 C、《国语》 D、《资治通鉴》
15.元、明、清戏剧有了较大的发展,下列作家作品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B )
A.关汉卿《窦娥冤》 B.马致远《西厢记》 C. 汤显祖《牡丹亭》 D.孔尚任《桃花扇》(《西厢记》 的作者是王实甫,马致远的代表戏曲有《汉宫秋》)
16.守财奴欧也妮·葛朗台是下列哪位作家塑造的文学形象。( A )
A.巴尔扎克 B.莫泊桑 C.契诃夫 D.欧﹒亨利
17.下列诗句不是出自白居易作品的是( D )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A、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B、白居易《钱塘湖春行》C、白居易《琵琶行》D、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8. 以下关于宋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产生和音乐密切相关,词句长短随曲调而改变,因此词又叫做“长短句”。
B.词的曲调的名称叫“词牌”,如“雨霖铃”、“水调歌头”等。
C.宋朝的诗歌都称为“宋词”。 (宋朝也有诗,比如杨万里的《小池》,苏轼的《题西林壁》)
D.豪放派词人并非只是一味的豪放,他们也会写清丽婉约的词,苏轼也不例外。
19.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废弃六朝以来浮华的骈文,务去陈言,写作切合实用的、质朴的“古文”。
B.杜甫的“三吏”、“三别”为历来传诵的名篇,被称为“诗史”。
C.夏衍的长篇小说《包身工》,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壮阔画面,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把“夏衍的长篇小说《包身工》”改成矛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夏衍的《包身工》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包身进行剥削、压榨的罪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D.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残疾人作家。《我与地坛》是他的一篇内心独白式的散文,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20.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汉字的造字法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实真正的造字只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而转注假借只是用字法。
B.音节是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的语言单位。一般来说,汉语里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
C.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D.单句按结构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非主谓句是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天下雨了。”是一个非主谓句。(“天下雨了。”是一个主谓句。)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21.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22.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4.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请判断正误,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26. 鲁迅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 )(把“《阿Q正传》”改成《狂人日记》)
27. 《荷塘夜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解读全文的文眼。( √ )
28. “本”是会意字。( × ) (“本”是指事字)
29. 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的情节是小说描写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三国演义》中《智取生辰纲》一节,就充分体现了小说引人入胜的魅力。( × )(把《三国演义》改成《水浒传》)
30.《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的作品,普希金被称为“俄国文学之史祖”。( √ )
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满分30分)
材料(一)阅读《景泰蓝的制作》选段 ,完成31——3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①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②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③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 。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31.第①段末尾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C )
A.打比方 B.作解释 C.作比较 D.举例子
32.对第①段大意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说明掐丝工人的技术十分精湛。 B.说明掐丝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
C.介绍粘一棵柳树的工艺过程。 D.介绍掐丝是制作景泰蓝的第二道工序。
33.第③段所空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话是( A )
A.内容决定形式 B.主题制约内容
C.内容与形式统一 D.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解析:A(由后面“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可知)
34.第③段第二句中的“道理”是指什么,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
A.铜丝粘在铜胎上,涂色料就有了界限,不至于溢出来。
B.铜胎表面分成小块后,比较禁得起外力,打磨时不至于破裂、剥落。
C.掐丝这道工序要把扁铜丝粘在铜胎表面上,为了美观而采用繁笔线条画。
D.铜胎和色料的膨胀率不同,不让色料的面积占得宽,以免烧过以后冷却时破裂。
解析:(由“道理”后面的标志词可知)
35.对第③段段意概括得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作用
B.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经过
C.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影响
D.说明了在铜胎上粘上繁笔的线条画的原因
36. 根据文段的相关说明,给景泰蓝第二道制作程序“掐丝”下定义。
答:在景泰蓝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的工序叫做掐丝。
37. 景泰蓝制作有六道工序,原文为什么详细介绍“掐丝”?
答:详写这道工序的目的是因为这道工序最复杂,最能体现景泰蓝制作的精细的特点,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
材料二阅读《景泰蓝的制作》选段 ,完成38——45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①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②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③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④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刺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⑤《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严的态度,反之,却以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也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切,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⑥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⑦如若不信,盍试为之。38.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譬喻( ) ②盍试为之( )
39、《纳谏与止谤》这篇文章的结构中,①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由古向今过渡,为引出本文的主旨创造条件。
40、“纳谏”与“止谤”各指哪篇文章?
答:《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邵公谏厉王止谤》
41、④⑤自然段写出作者的哪两点具体感受?
答:⑴取得成果要双方合作,既要有敢谏的良臣,又要有能纳谏的明君。⑵进谏也要讲究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并具体分析了邹忌进谏的巧妙方法和良好的效果。
42、第⑤段论《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要涉及到《触龙说赵太后》?
答:因为《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向赵太后进谏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是从吃、行、健康、爱子等这些日常琐事托出,方法委婉巧妙,并进谏成功。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同样的构思和笔法,形成正面衬托,共同论证了进谏也要讲究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一观点。
本文的主旨还是以古喻今,告诫当今的各级领导同志_要主动听取批评意见、认真改进工作。
44、课文最后一段“如若不信,盍试为之”的作用是什么?
答:从内容上看是揭示作者写此文的主旨;从结构上看,与开头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
45、谈谈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需要“纳谏”?
答:同样在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样也要纳谏。听取老师,家长和同学对你的合理建议。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可以提醒自己的做法是否恰当。就象毛主席说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完善。要成为一个开明大度的善于接受批评的人。所以要使纳谏取得成功,不但要有纳谏的人,也需要有善于虚心接受进谏的人。双方合力,才能是纳谏成功。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包括44——50小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4分。)
西湖七月半
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③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46.下列文言语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呼群三五,跻入人丛 B.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
C. 吾辈始舣舟近岸 D. 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解析:A跻→挤B止→只C舣→移
4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名娃闺秀,携及童娈 娃:美女 B.轿夫擎燎 擎:举
C.速舟子急放断桥 速:迅速 D.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向:方才,先前
解析:(速:催促)
4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B )
A.以五类看之 /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
B.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 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
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 簇拥而去
D.看七月半之人 / 以五类看之
解析:(A.介词,按照,根据 /介词,因为; B.都是代词,他们;C.连词,表转折关系 / 连词,表修饰;D.的,助词 / 他们,代词)
49.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D )
A.亦船亦楼,名娃闺秀 B.不舟不车,不衫不帻
C.小船轻幌,净几暖炉 D.月色苍凉,东方将白
解析:(D形作动,露出白色;A、B、C均为名作动,分别是“坐在游船上”、“戴头巾”、“挂着帘幔”)
50. “怖以关门”这句的句式是( C )(怖以关门→以关门怖:用关城门恐吓)
A.宾语前置句 B.定语后置句 C.状语后置句 D.主谓倒装句
5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段作者以冷眼旁观的姿态,刻画了七月半赏月的三教九流,将看月之人分成五类。
B.第二段紧承第一段,描写俗人们赏月后匆匆回家的场面,讥笑他们看月只是凑热闹、图虚名、附庸风雅而已。
C.末段写作者独自赏月,陶醉于明月之下的自然风光里,与第二段俗人们的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解析:(吾辈(作者和他的朋友)与志趣相同者一同赏月)
D.本文属记叙性散文。文章的主旨不在于描绘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而在于描摹世态风情,寄托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5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译: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六、古代诗词赏析(本大题51——53,共3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分。)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3、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5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以动衬静。月亮爬上山头,清光遍照涧谷,惊醒了树上夜宿的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喳喳地鸣叫几声。
5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七、作文(满分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914年12月,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损失超过200万美元。爱迪生一生的心血在这场灾难中付之一炬。
大火最凶的时候,爱迪生24岁的儿子查里斯在浓烟和废墟中发疯似地寻找他父亲。最终找到了:爱迪生平静地看着火势,他的脸在摇曳的火光闪亮,白发在寒风中飘动。他平静地看着大火,那平静中,可能有悲伤,有无奈,但更多的还是坚毅和冷静。
“我真为他难过,”查里斯后来写到,“他都67岁—不再年轻了—可眼下一切都付诸东流了。他看到我就嚷道:‘查里斯,你母亲哪里去了?’去,快去把她找来,她这辈子恐怕再也见不着这样的场面了。”
第二天早上,爱迪生面对一片废墟说:“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瞧,这不,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给烧得一干二净,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又可以从头再来了。”火灾刚过去三个星期,爱迪生就开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声机。
爱迪生的故事,引发你想到了什么?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和感受,自选角度,以“面对灾难(坎坷、不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 更新:2022/4/16 6:59:17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毕业多年后再看高考,惊觉比分数更重要的4条人生铁律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学历标示着过去,学习能力决定着未来。无论是读一本书、听一门课,还是学一门技能,都是在为自己筑起向上的阶梯。把学习当成习惯,持续精进自...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期末考试答完题要如何检查?这些提分攻略请提醒学生!
- 孩子这么复习效率才高
- 今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难度如何?来看试题评价
- 语文试卷答题套路
- 推荐给一线教师的八种科学、高效的期末复习策略,你不妨试试
- 湖南一高中数学老师亲自做高考卷,耗时近2小时,估分这个数?明年学生和家长们要调整战略战术了!
- 期末考试答完题要如何检查?这些提分攻略请提醒学生! (06-25 05:02)
- 孩子这么复习效率才高 (06-23 06:12)
- 今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难度如何?来看试题评价 (06-23 05:37)
- 语文试卷答题套路 (06-19 05:27)
- 推荐给一线教师的八种科学、高效的期末复习策略,你不妨试试 (06-17 04:53)
- 湖南一高中数学老师亲自做高考卷,耗时近2小时,估分这个数?明年学生和家长们要调整战略战术了! (06-15 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