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高效课堂新版导学案
-
导读
为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及新生态教育理念,特发起此专栏。此专题主要为大家分享育中方略教育集团董事长、总校长陈立女士的著作《重构高效课堂》一书的内容及她的教育理念。《重构高效课堂》这本书凝聚着陈立总校长以及她的团队十余年来的课改研究成果,以及她对“高效课堂” 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解和重构。
通过“陈述高效课堂”专题系列文章,希望能够让各位课改同仁走进“高效课堂”,走进“新生态教育”,让大家明白,高效课堂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如此简单。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我们的未来更好!
第八篇 如何设计新版导学案
导学案的产生基于课堂流程转变,是课堂由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工具。这个工具将学习要完成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以非常清晰的方式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并建立自己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工具,而非学生需要完成的习题或检测。导学案作为学习工具存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高效课堂新版导学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五个设计原则:
新版导学案“五个设计原则”
①学习目标清晰可测;②全面体现“五步三查”课堂流程;③体现“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的设计思路;④习题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展示化;⑤A4容量,版式清晰,用语贴近学生阅读习惯。
高效课堂新版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包含三个基本要素:①学习目标;②课堂流程;③学习反馈。
学习目标
首先,学习目标设定是导学案的重点,但最容易被忽略。学习目标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是一致的,假如把这个目的比喻为学生学习的目的地,那么最好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目的地。
要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必须首先明确目的地在哪(学习目标),再根据现实情况(已经掌握的知识)规划(运用学习策略)出自己的路径(学习流程)。学习能力的提升就是策略的积累,策略积累得越多,对策略思考得越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越快。
让学生清清楚楚上课,明明白白学习是提升学生能力的第一步。教师一定要牢记:学生越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他能想到的办法就越多;学生越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越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等、靠、要。所以教师要不遗余力地让学生了解应该做什么,你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这样能够激励学生在明确目标、认同目标的情况下,激发参与的兴趣,提升对学习参与的思考。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做到清晰、可测,让学习目标也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学习材料。学习者通过对学习目标的学习,能够获得“我要学什么”“应该怎么评价”“我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等重要信息。定位学习目标,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表现。
因此,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定,不仅不能简单照搬教学参考,反而需要教师仔细斟酌,要具体、能操作、可达成。
课堂流程
其次,课堂教学流程的重构,是教学由“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的重点。高效课堂将教师教学流程转变为学生学习流程,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然而在高效课堂实际操作中,师生对教学流程的重构始终存在“隔靴搔痒”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操作者并未建立起“学生学习流程”的概念。
许多高效课堂操作者将高效课堂流程的转变停留于教师行为的转变层面,认为“教师少讲或者教师不讲就是高效课堂”,却忽略了教师少讲的背后是流程支撑了学生的学习。
教师用新的流程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流程,这正是从“教知识”向“教能力”的转变。
为了帮助教师进一步建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认知和方法,同时为了让教师能从题目的桎梏走向对学科内涵的探讨,高效课堂新版导学案最重大的调整是将课堂流程与导学案吻合起来:导学案按照新五步三查的流程进行设置,教师根据流程设置学生的开放型学习任务而非习题。
教学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知识点的累加=能力提升。这种误区会产生类似“做100道类似的题可以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样的认识。
然而事实是,大部分学生提高的是做题能力,只有小部分学生通过对题目的感性累积,提炼了核心技术而具备了运用知识的初始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极其不稳定的。这是典型的感性学习状态。事实证明靠“题海战术”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小部分学生似乎能够“触类旁通”,而他们中又有一部分人极不稳定。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状态相对稳定,他们属于“不用教就会”的孩子。
很多老师承认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却不明白为什么。大部分学生是普通的,需要依靠学校的学习进行提升。感性和理性的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学习表现的巨大差异。
新版导学案就是要改变“感性学习”的状态,改变学生通过习题“感悟”知识的状态,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理性、直接。学生通过不同的任务,就知识本身进行探讨和运用,习题只是作为知识运用的检测。
学习反馈
最后,学习反馈(feedback)是新版导学案的重要补充。检测(test)和反馈(feedback)的本质区别在于,检测针对技术指标进行测评,而反馈针对过程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所评估,即从开始至结束时自己的表现、行为对结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学习检测只是综合测评中的一项。
新版导学案用学习反馈取代学习检测,就是要建立师生间对学习长久、机动的认知。
新版导学案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程序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思考——寻求资源——做出决策——反思提升”的思维模式。它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建构和思维培养的工具。
设计高效课堂新版导学案要遵循以下步骤:
新版导学案设计步骤
1.制定清晰、可测的学习目标。
2.”五步三查”课堂流程为学生学习流程和教师教学流程,也是导学案主体架构。
3.习题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展示化,任务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层级递进。
4.允许学生参与导学案设计,尊重学生学习习惯。
5.”瘦身”至A4大小。
6.争取从详案变简案,简案变提纲。从一课一案变为一章节一案或一主题一案。
新版导学案的设计难点在于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学习任务的制定,对教师的学术要求相对较高。
面对一份设计完成的学习方案(导学案),老师应该用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自测:
1.这份学习方案(导学案)完全体现我对学生的学习期望了吗?
2.我的表述用的是“教案语言”还是“学生学习语言”?学生能否理解?
3.审视每项学习任务和活动:这是用来“凑数的”或者是“平常大家都这么弄的”,还是“这是我为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而特别设计的”?
4.学习任务是否层级递进,最终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目标?
5.这份学习方案(导学案)整体体现“学生主体、学情主导、教师助推”的理念吗?
6.在这些学习任务中,我要做什么?我有没有干扰或者控制学生的学习?
7.这些学习任务是“练习题”还是“任务”,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是“答案”还是“思维”?
你可能只需要花掉5分钟的时间来回答这些问题,但是却可以迅速改变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
- 更新:2021/3/29 6:17:12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教师评价比起“好评”更应“评好”
- 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任务设计
- 干货!优质课应该把握的三个关键点
- 一堂完整意义上的课,并不局限于40分钟
- 好课堂的DNA、共识、维度、标准、特征、结构
- 课堂六“度”
- 教师评价比起“好评”更应“评好” (06-23 05:50)
- 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任务设计 (06-03 05:11)
- 干货!优质课应该把握的三个关键点 (06-02 06:54)
- 一堂完整意义上的课,并不局限于40分钟 (06-02 06:49)
- 好课堂的DNA、共识、维度、标准、特征、结构 (05-23 06:21)
- 课堂六“度” (05-20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