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欣语】关于教材研发(10)
-
与人和物件有所不同的是事件。一般情况下,人和物件是显性有形的,但事件是隐性无形的,我们个体人、群体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由人和物件构成事件,由时时发生、经久延续,不断变化所产生一个个不同的结果组成的。事件是由人和物件构成,正因为人和物件构建了事件,人的生命在事件中才有了意义。
基础事件的下一层级是由要素(概念)间的组合而构成,即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基础事件的上一层级是由不同的但相关的基础事件排列而构成高一层级的事件,即事件间的相互关系。所谓泛在教材,就是研发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在日常的生活起居中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组成事件的关系对育人的作用,使其成为课程内容,使其发挥教学功能。类似太阳能、风能、潮汐能那样,都是自然而然地天然就存在,只是不要白白浪费掉,不要错过机会,怎样去开发利用而已。
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教学方略、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中的“备讲练、批考评、辅纠补、研悟能”这些环节中的事件,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晨诵、午读、暮省这些环节中的事件,日常个人生活中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起居、行为言笑中的事件的有目的利用和妥善处置,都可以研发出不同类型的泛在教材。
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人的生命是由事件组成的,事件是由人和物件构成的,组成事件的人和物件,就象二进制“0和1”排列组合编码的计算机语言,人和物件排列组合编码的事件“语言”由人与人、人与物件、物件与物件、物件与人、人人与物件物件……编程构成。如果我们能把学习到的“东西”及时嵌入到自己体内、自己身边和自己相关的随时发生的各类事件中,应该是最好的学习,是升级换代版的学习。
可以说,事件里的人和物件的排列组合编码,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虽然不象计算机语言和数理逻辑语言那么严谨,但也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况且,每一位具体的人和每一件具体的物件都是有内涵的,而内涵是由元素的概念阐释的,有概念就需判断、推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就是关系的静态结构,而关系的静态结构发生变化就是动态的关系变化,就是事件的发展。
泛在教材就是在关系构成的要素(概念)的认知、理解、应用,关系静态结构的认知、理解、应用,关系动态结构的认知、理解、应用这三方面去研发,当然是着重于专门教学过程中、平时学习生活中、日常生活起居中三个方面的事件中去研发。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事件中,都存在着自我定位产生的关系,社会定位产生的关系、想象定位产生的关系,我们须从中提取、编制、实施泛在教材,在学生自身每天必须经历的日常事件过程中,又生成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而受益成长。
一个人,一个生命个体,要知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就要对自己自身和自身需要应对的各种事件中的关系有一个认可,一个自证,一个定位。虽然这是一个一生都在不断变化的命题,但它一定是有一个起点,而这个起点越早越好,哪怕一开始是混沌的、朦胧的、只能意会不能言表的。但这来自于内因又依靠于外因,这个外因就是恰当的教育,因为,一个人精神的胚胎在6岁时已基本构建初始,下来就可以依靠外因去“浇灌、呵护它成长,所以,一个人对事件中关系的认识、理解、应用,从6岁就可以做为起点,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4月7日于洛城
作者张欣:中国教师报&洛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 更新:2020/4/13 4:36:50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养其根,俟其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育人方式变革
- 如何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核心素养时代的课改再思考
- 2021:基于学习科学的微创教学改革
-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改再思考
- 新时代教育变革须“五维转型”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省思:课改没有完成时,课改下半场要关注什么?
- 养其根,俟其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育人方式变革 (02-20 07:28)
- 如何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核心素养时代的课改再思考 (02-18 06:10)
- 2021:基于学习科学的微创教学改革 (02-04 08:00)
-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改再思考 (02-04 07:13)
- 新时代教育变革须“五维转型” (01-29 06:28)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省思:课改没有完成时,课改下半场要关注什么? (01-07 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