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引领孩子形成规则意识
-
弗洛伊德曾说,孩子眼中的父亲是集法律、约束力、威严、权力于一身的超人。
父亲在孩子眼里往往是社会秩序和纪律的象征,孩子对父亲是既敬又怕的心理,并且在此心理上模仿父亲,认识社会道德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及整个社会的高效运转是以规则为基础的。规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吃饭有吃饭的规矩,走路有交通规则,规则表面上限制了自由,实际上保证了每一个人的自由。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规则意识逐渐形成的过程。一两岁幼儿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认为世界是以他的本能需求为中心运转的,他是没有规则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増长,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在成人有意识的教导与约東之下,他会慢慢开始约東自己的本能,了解外部世界的真实状况,以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规则意识也就慢慢诞生了。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所起的作用是至为关键的,其中,父亲的角色显得特别关键。在许多家庭里面,由于生、养、育一体的特点,妈妈的心比较软,原则性不强,更容易表现出溺爱孩子的一面,有可能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些不合理需求。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父亲的加入,用弗罗姆的话说,“父亲代表着规则的、有秩序的世界”,父亲有权利也有义务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以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的规则要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的这种特点就已体现出来,如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正是意识到父亲与母亲之间的这种差别,主动承担起责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他是从立家规开始的:
因为我平时工作太忙,两个孩子都是我太太带大的。
我太太对待孩子原则性不太强,所以我们的两个孩子做事的原则性也不是很强。比如,我在家的时候,会监督两个孩子睡觉前要刷牙,而我不在家时,我太太就经常顺着孩子的意思。我女儿比较自觉、每天刷完牙才睡觉但我儿子比较调皮,如果没人监督,他就不刷牙。我太太看得不紧,发现儿子没刷牙后也不坚持,她总是心疼孩子觉得孩子困了,或者已经躺下了,一次不刷就算了。如果我在家,就会坚持让儿子刷完牙再去睡,如果发现他没刷牙,就算他躺到床上了我也要把他拉起来,让他刷完牙再睡。因为我小时候,如果哪天早上起来不扫地,我母亲就不让我去上学,我必须要把地扫干净了才能去上学。直到现在,我打扫卫生的水平也挺高的。所以说,孩子的好习惯是要在父母帮助下养成的。我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吃冰激凌,甚至一度到了酷爱的程度。为了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我规定儿子,每天只能吃一个冰激凌,而且只能晚饭后半小时吃。刚开始的时候,他忍不住。定好规矩的当天,刚吃完晚饭,儿子就不断地看墙上的挂钟,然后不停地跟我说:“爸爸,钟坏了。”“爸,钟不走了。”我说:“再等等看,会走的。”半个小时之内、儿子问了我十几次:“还没到时间吗?”看儿子焦急的样子,也是蛮可怜的,但我还是忍住了,坚决不让步,一定要到半小时以后才能吃。第二天、儿子看钟的次数有所下降;第三天,看钟的次数更少了。时间久了,小孩子发现,在这个问题上爸爸是不会妥协的、他自然而然就不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冰激凌上了。
现在,我儿子对冰激凌已经不那么热衷了,这就是我坚持的结果。规则的建立往往是先从立家规开始的,最初认同家里的规矩,再循序渐进地认同社会规范。父亲的引导,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避免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出现问题行为及暴力犯罪。
- 更新:2020/1/1 5:30:16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沉迷手机和网络如何解决?
手机对青少年学生的毒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纷纷出台了限制令。法国国民议会已经通过中小学生禁止使用手机的法令。这一法律法规已经被提升到了公共健康的级别...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在中国,这就叫规矩!
- 舍得用孩子,孩子才能成大器!
- 自我牺牲式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 那些优秀的学霸,家庭教育惊人相似!
- 一个尖子生母亲的教育心得:教育好孩子并不难
- “暗示”的力量如此可怕!有些话永远不要对孩子说
- 在中国,这就叫规矩! (05-13 05:27)
- 舍得用孩子,孩子才能成大器! (04-28 05:34)
- 自我牺牲式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04-25 06:21)
- 那些优秀的学霸,家庭教育惊人相似! (04-22 06:22)
- 一个尖子生母亲的教育心得:教育好孩子并不难 (04-22 06:10)
- “暗示”的力量如此可怕!有些话永远不要对孩子说 (04-12 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