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什么关注民办教育
-
今天,我们推荐的这篇文章是《中国民办教育观察》这本书的序言,这是资深媒体人褚清源先生的一篇旧文!基本上表达了他眼中的民办教育现状和他对民办教育的主张。刊发这篇文章,旨在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否像他一样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民办教育。
为民办教育立言
2011年,当我负责《民办教育周刊》的时候,曾旗帜鲜明地写下了这样几个字:为民办教育立言。这成为《民办教育周刊》的办刊追求。
10年前,我开始关注民办教育,与这个身份尴尬的特殊群体结缘;大约在5年前,我开始萌生一种冲动,要为这个群体写一本书,记录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当然,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不止是记录,还有记者视角的观察与评论。从最初的记录者到后来的观察者,变化的是关注的方式,不变的是一位新闻人的职业理想,尽管我已经过了可以奢谈理想的年龄。
这本书中有大量的文字不只是用笔记录的,更是用心丈量出来的。这些文字的跨度在2003年至2013年间。
2002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关键年份。这一年的10月8日,我从一名学习新闻专业的准新闻人正式成为一名职业新闻人。我可以在自己所供职的媒体遇见更多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
有些事情注定是一种机缘,比如,对民办教育的关注。与民办教育结缘,源于2003年3月一次艰难的采访。那是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失败案例。10年前,位于河南省会郑州郊区的一所民办学校,因为在征地过程中与当地村民产生利益纠纷。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村民们断水断电,封门堵路,就这样在政府部门管理缺位的背景下,学校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一所当年可以视为“豪华”的民办学校因为这场征地风波倒在了发展的路上。办学人因此背负了巨额债务,从此走上漫长的上访之路,不断在被告和原告的角色转换中淡出了教育视野。
这个案例就记录在这本书里,题目叫《无法言说的痛》。也许这仅仅是个个案,但个案背后昭示的是制度的缺陷和管理的缺位。
这次采访,打开了一个我从未认识的世界。
紧接着,号称中国第一大民办教育集团——南洋教育集团的轰然坍塌,成为民办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事件。时任南洋教育集团董事长任靖玺坦承自己是“失败者”,一个无法与现实和教育体制对抗的失败者。他说:“我败给了教育制度。”也许这样的结论有夸大的嫌疑,但它却是一些人认为的一个事实。
失败的不只是南洋,如果全面总结的话,这样的案例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不少怀揣梦想的办学者都倒在了追梦的路上。
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假民办”一度挤压着民办学校,呼吸都很困难。政策的松动使一些公办学校转身成为民办,一时间,“假民办”的野蛮生长似乎制造了一种“公进民退”的趋势。以至于有专家呼吁,民办教育呈现了整体走弱的态势,进入了发展的停滞期。“假民办”自出现之日起,就伴随着来自不同领域的质疑和拷问。有人质疑,这到底是一种制度创新还是权力寻租。“我们并不害怕竞争,但我们如今面对的却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一位校长这样说。
从那时起,我就想需要为这个群体写一本书,记录民办学校的成长史,为民办教育发展留存一份档案,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这个想法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关注、关心民办教育的动力。
随着对民办教育认识的加深,我的记录也在发生转移,不仅记录民办教育的困境与博弈,也记录办学者的理想、欣慰与幸福……我想这才是真实的民办教育,才是完整的民办教育。我们不能一提到民办教育时就是苦难与悲情,民办教育被放大的不能只是辛酸与尴尬,还有责任与荣光。
就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教育符号一样,这个时代同样有那些怀揣着梦想行走的人们,为理想而行走,他们致力于做中国教育变革的建设者和领跑者。他们是教育的脊梁、希望和未来,他们用行动给自己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画像”。这样的梦想曾在张伯苓主持的“允公允能”的南开大学擦亮,曾在推行新教育的春晖中学熠熠闪光。今天,这样的梦想正在后来者的身上不断延续。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梦与痛、危与机。只是,我们是否能够走近和读懂。
我想通过这本书表达这样的思考——
民办学校需要为尊严而战,只有发展才有尊严。当民办教育处于弱势时,任何一种行为都可能被认为是不真实的,都会被怀疑;当民办学校还停留在挖名师、抢生源的层面时,注定会被社会所不齿,这种“以挖抗挖”的发展方式也注定走向失败。
民办教育的发展史不能只是政策斗争史,更应该是由改革创新支撑的教育思想进步史。民办教育不缺乏奇迹,缺乏的是对奇迹的解读。推出更多成功民办学校样本,让更多的办学者明晰方向,坚定信心,让最好的教育诞生于民办教育,让人们谈到民办教育时,都有一个共识:那里聚集了一批真正有思想的教育人。
民办教育繁荣的程度代表着教育开放的程度。就像政府充分地相信公办教育一样,也要相信民间的力量,只要民间有能力也乐意做的事,政府就要敢于放手让民间去做。教育改革需要公办与民办两种形态共同推进。教育只有开放才能自由,回归自由才能真正自主,自主办学才能生发创新,创新才能推动发展。教育只有走向民间,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才能产生独立、自由、多元的教育思想。
未来一个时期内,民办教育发展的主题词依然是转型与升级,那些民办教育与生俱来的制度困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很难得以彻底缓解。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说,中国式企业成长受到了两方面的致命限制。在产权所有上,他们天然具有模糊性,这消耗了企业家大量智慧并直接导致决策的迂回。中国大企业在产权上受到的困扰是举世罕见的,很难想象一家所有权不清晰的企业能够全身心投入精密而激烈的商业大运作。而另一方面,在扩张规模上,他们没能得到足够的金融支持,无法在最适当的时机完成伟大的跨越。
尽管今天的民办教育同样遭遇着这样那样的尴尬,尽管民办学校的整体实力尚不能于公办学校媲美,但是,我依然坚信,民办教育会有春天。这不仅仅是源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信念,更是基于民办教育市场需求和发展态势所得出的判断。
“改革年代,民校当立”。我坚信,这个领域一定存在伟大的教育实践,一定会走出让历史铭记的教育家。
(作者系中国教师报周刊主编)
- 更新:2018/12/8 4:20:41 编辑:fengyefy
- 头条推荐
-
26.【老子】一读就懂的道德经系列微课(第二十六章3个)
老子的民本是今天民主,而孔子的民本是在统治阶层下的民本,孔子的民本不是民主。重是轻的根本,不要轻举天下,失去了民本会使天下大乱。详情
- 本类推荐/最新更新
-
- 萌娃识菠菜 (03-03 05:17)
- 爱的最高境界不是给予而是引路v (02-25 08:56)
- 适当的赞美真的可以等于进步 (02-15 06:14)
- 山很多、路很长,老师会陪你坚定走下去 (02-03 07:31)
- 【教育叙事】植树要护根,教书先育心 (01-25 07:24)
- 走在“从观教到察学”的长途上 (01-18 07:29)